自助大部分人肯定都知道,就是去餐廳、烤肉之類的店里,喜歡什么,就自己拿來(烤著)吃,自己動手,去取來自己喜歡的美食,然后大快朵頤。
這個“自助力”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就是我們通過依靠自身的力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夢想的能力。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依靠自身努力,來達到人生目標、實現人生價值的能力。
這種能力是隨著我們的經驗和經歷,慢慢積累起來的。
很多人小的時候都是非常快樂、無憂無慮的,尤其是那些非常受父母或其他長輩寵愛的孩子。有些長輩們不忍心讓孩子受一點兒委屈,只要感覺可能會有危險、有困難的事情,就會想辦法去幫孩子解決掉。比如:
- 孩子十幾歲了,父母仍然堅持開車去送孩子上學,不肯讓他坐校車或者公交車自己去學校,怕他在路上受到什么委屈或者傷害。
- 孩子想買一件衣服,父母必須有一個人陪同,幫他做決定,怕他自己拿不定主意,怕他受騙。
- 孩子上大學選擇專業,總是怕他去學一些沒用的東西,以后找不到好工作,家長也要盡職盡責的為孩子選擇專業。
這樣的家長肯定不在少數,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這樣為孩子著想,為孩子分擔壓力,不讓孩子受苦,不讓孩子面對困難,實際上是在阻止孩子的成長。”他們可能并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讓人愈加脆弱的是外界的扶助,而使人獲得恒久激勵的是自助。——《自助力》
這樣成長的孩子獨立性很差,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只要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想著讓別人幫自己解決,他們會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缺少勇氣去面對,總是會選擇逃避。
這樣的人在長大后將會缺少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未知,不愿意去迎接未知帶來的那份痛苦。這將導致他寧愿一直待在舒適區,從而難以進步。
他們往往是把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擱置一旁,不斷從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可以避免失敗的事情中尋求安慰,而不是追求真正的成功。在困難面前,他們會猶豫、畏縮、沒有作為。——《自卑與超越》
所以,父母們,當孩子有勇氣面對痛苦的時候,就讓他們自己去面對吧;當孩子有能力做選擇的時候,就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吧;當孩子真正喜歡做一件事的時候,不是錯的,就放手讓他去做吧。
讓他自己面對困難,鍛煉他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是為了他好,這才是正確的愛。
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他沒辦法再繼續呆在你羽翼的范圍內了,這時候再讓他獨立去面對,他所承受的痛苦,必定將會更多,他想克服這些困難所要付出的努力也必將更多。
如果這時候他能突破自己,那么他就成長了,如果他的內心太過脆弱突破不了,那可能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后果。這個后果,甚至會嚴重到讓人后悔終生。
為什么有句話叫“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呢?這就是因為,窮人父母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去呵護他們,使得他們更早的去面對一些困難和痛苦,這樣將促使他們更快的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早早的便能夠獨當一面。
從個人角度看,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有主見的人了,就不要去拒絕能讓自己成長的機會。當你覺得自己已經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可以不用通過他人、不用再像上學那時一樣,繼續花錢請老師幫忙來提高自己了。那么,就別總想著去依賴別人。
你應該去提高自己的自助力,嘗試著自己去努力,這將是你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適當的外部力量是需要的,但是,不要總想著去依靠外部的力量,首先應該考慮是:自己能否自助。
當你能夠通過自己的判斷去獲取所需的知識,當你知道怎樣能更快的提高自己的能力,當你有足夠強大的自助力的時候,你就可以通過依靠自己的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有一本書就叫《自助力》,原名Self-help,英國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著,譯者杜穎達。這是一本教導人們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以達成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書。圍繞自立、勤奮、力量與勇氣、金錢與自我修煉、自我修養、交友、個人品格等主題,詳盡論述了這些因素在人生成功中的重要作用,并告訴讀者如何更好地獲得、運用這些生活正能量。它是世界成功學的奠基之作,曾深刻影響卡耐基、馬登等人,暢銷150余年而不衰。可能時間太久遠了,很多人并不知道這本書,也少有人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