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開學一周看完了《無聲告白》,之前在一個公眾號上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我一直抗拒外國書籍,長長的名字讓我很糾結,導致我喪失了看書的興趣,然而此書中人物名字很符合我們中國人,因為文章的爸爸就是中國人。今天課間看作者伍綺詩的一個訪談,說文章開始的“莉迪亞死了”是為了引導作者走上主題,害怕讀者偏離主題,在讀的過程中一直在猜測莉迪亞最后的結局,多美妙的手筆。我最喜歡的就是寫詹姆斯和瑪麗琳愛情的那一段,身為大學生的我能理解一個大學女生在校園里遇到自己喜歡的人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東方與西方的結合,含蓄與開放的結合,促成這段愛情的絕不是沖動,并不是瑪麗琳媽媽所想的那樣,人的一生碰見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并且那個人也深深的愛著你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瑪麗琳為了愛放棄了自己追求的夢想,與其說是她的夢想還不如說是她的媽媽希望她應該有的夢想,以致后來瑪麗琳在有了家庭和孩子后,因為那時候的她需要忙許多家里事,顧家太多,以至于她和詹姆斯的感情也不像從前,她想到自己曾經那種單調的生活,不需要操那么多的心,所以她想逃離,逃離之后的她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她的家庭,這種根深帝都的關系不是想逃就能逃掉的,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我們不可能活的那么單調,復雜一點,人生才有意義,你仍然很美。
詹姆斯的父母身在異國他鄉,做著低等的工作,他們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上最好的學校,有一天出人頭地,他們就不會遭到別人的歧視,瑪麗琳的媽媽希望女兒能很好的完成大學的學業找一個和她一樣的男人結婚,瑪麗琳把自己的沒有完成的醫生夢想強加在莉迪亞的身上,希望女兒能替她完成夢想,詹姆斯因為是異族人經常遭受到同學們的歧視與嘲笑,以致于他不敢接近他的同學們,成年之后他也不會帶著家人去旅游害怕遭到別人異樣的眼光,雖然他不敢去嘗試,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同學們玩到一起,他的想法是對的,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平等的待遇,不要像他一樣,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瑪麗琳她從來都沒有問過莉迪亞她喜歡什么,莉迪亞對于母親的強迫也沒有一點反抗,詹姆斯看到一切沒有勇氣去制止,他們自己心里都打著自己的算盤,然而他們忘記了他們是一家人,小女兒漢娜躲在角落里,無人關心她,而她在黑暗中看懂了一切,能為彼此考慮,互相溝通對于一個家庭是多么的重要,他們所有的人缺少去探索的勇氣。克服自己比希望他人改變更讓人舒服。
如果你愛一個人,那么你就去了解她的內心世界,彼此的心靠近了,愛就會更加的深切。我們都希望可以嫁給愛情,經歷彼此最美的時刻。人生太短,能在途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多么的重要,大膽往前走,跟著自己的心走。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做真正的自己。瑪麗琳與詹姆斯,愛情在他們身上開了花,如果他們懂得澆灌,那將會是另一個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