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跟三歲小孩一樣?”
聽上去很耳熟吧,你被人這么說過嗎?
每個成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還沒來得及發(fā)展的特質,這些特質在一定環(huán)境里一旦被激活,你就會表現(xiàn)的像一個三歲小孩。
舉個幾個例子:
很多人肚子餓或困的時候情緒會非常糟糕,看什么都不順眼,可一旦吃飽飯睡足覺,心情頓時大好,天也藍了花也紅了。此乃三歲小孩的日常。
也有不少人熱衷于得不到的東西,太輕易得到的食之無味,但一旦得到便棄之不理。三歲小孩對父母不愿給買的東西或不讓去的地方有著謎一般的執(zhí)著。可當心心念的玩具到手后,卻只玩兒一會兒便晾在一邊轉身去磨著父母要下一個。
還有人特喜歡和別人反著來,你強調東,他非選擇西。不是因為他不愿意往東,而是你自以為是的命令和大道理讓他反感。三歲小孩也是如此。
這幾個例子皆是不由理性控制的人類天性所致,而源于父母的不當管教所造成的幼稚病也有不少:
有多少人不喜歡或者不會表達真實情感?當三歲小孩表達自己的需求而父母經常視而不見時,他便慢慢隱藏自己的情感而不再表達。經常得不到回應的孩子,他表面非常乖巧,實際則是內心敏感脆弱。
有多少人極度缺乏自信,遇到困難挫折就會退縮,嚴重的都會有輕生的念頭?當一個三歲小孩經常挨罵和被人恐嚇,他會變得膽小敏感而脆弱,便會下意識地把自己保護起來不和他人有過多的親密關系。
又有多少人不懂得管理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活得“隨心所欲”?當三歲小孩的身體得不到父母足夠細心的呵護,他便無從感知身體的重要性。當三歲小孩的不良情緒經常被成人的自以為是堵得無處發(fā)泄,并且也從未被教過如何認識和掌管自己的情緒,他便用更極端的方式去惹怒成人。
當這些三歲小孩長大,如果沒有意外,這些特質就如同病菌一般停留在他們身上,即使長大成人也無法消失,一旦某刺激原激發(fā)病菌活性,他們便回到了“三歲”的時空。
由于社會和家庭文化的影響,我們沒幾個人會成熟的處理感情問題,健康和諧的家庭關系少之又少。面對感情挫折我們的行為舉止都還和三歲小孩一樣,不知所措或干脆逃避。
無論對于三歲小孩還是成人,那些來自天性的特質無傷大雅,而由于父母不恰當?shù)墓芙趟斓奶刭|不僅會造成心理疾病卻會影響個人在社會的發(fā)展。
你也許早就察覺到自身一些的特質,你一直在努力改變自己,想讓自己更成熟,讓自己擺脫父母造成的影響。
我曾經和你一樣,不斷深挖自己的弱點,不斷尋找改變的方法。看了無數(shù)的心理學書,反思了無數(shù)次,也不停嘗試著監(jiān)督自己改變......可是收獲甚微。
但,有了孩子之后,我不知不覺的改變了自己。
由此我突然意識到,讓自己更好的方法不是大多雞湯文強調的對內自攻,而是有意識的對外-----先學習如何去照顧別人感知別人,如何讓你在乎的人感受到你的關愛。
所以,如果你覺得還和三歲小孩一樣,沒關系!先學著怎么哄你周圍的三歲孩子們: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你的伴侶、你的好友或是你的同事上司。他們都有幼稚不完美的地方,需要你的理解、包容和耐心。同時,他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滋養(yǎng)你,讓你自己的三歲小孩長大。
這是我總結的六個小技巧:
(以下的“孩子”皆可替換為“父母、伴侶、朋友”)
技巧一:共情
當孩子難過或者受到傷害時,他不愿意再聽你的建議、大道理或者所謂的心理分析。他最需要你安靜專心的傾聽,并理解他的感受。
真正的站在對方立場感受,不單是理解的語言而是有代入感的真心實意的理解。
當孩子跟你講傷心難過的事時,你要認真傾聽并積極附和,比如:“這樣啊……是啊……”中途不要打斷孩子。直到孩子講完,你再表達:“我理解你的感受……你感覺……,這確實會讓你難過……?!?/p>
你要說:“你真的很生氣很難過?!倍皇菃枴?你為什么生氣?“孩子不喜歡在他難過的時候還強迫他做解釋的爸媽。
所以,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給出家長權威式的建議,而是張開雙臂去擁抱。讓孩子感受到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納的,即使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只有當孩子的感受被真正接納和理解的時候,他才會褪去膽怯,敞開心扉的感受眼前無條件的愛。這個愛不需要努力爭取或掩飾自己就可以獲得,這個愛能讓他更加愉快和堅韌。
其實,我們每個人最深層的渴望無非就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而如果你實在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要學著“假裝”理解,這是對一個獨立個體最基本的尊重。
技巧二:耐心
耐心的陪伴、耐心的傾聽、耐心的表達
當孩子情緒難過的時候,幫助他找到發(fā)泄的渠道:亂畫、大喊、摔東西、敲打枕頭等。這個時候的耐心陪伴,讓他知道即使是最極端憤怒的感受也是可以被接納和理解的。
如果孩子不想說明生氣的原因,簡單的耐心陪伴就是最大的安慰。有時候他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生氣,也有時候他怕說出的理由在你眼里不夠充分。所以當面對“無理取鬧”的小孩時,父母能做的就是保持內心平和,不著急上火,耐心的陪伴。
說的容易,做起來真難。我就是一個很容易在疲憊的情況下發(fā)火的媽媽。
后來我慢慢發(fā)現(xiàn),能控制好自己情緒有耐心的人,并不是因為他的情商有多高,也不是因為他有很強的忍耐力。而是因為他更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更懂得如何去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
最近剛認識一個雙寶媽,她跟我說,過去忙碌了一天之后,到了晚上還要帶著孩子吃飯洗澡睡覺。時間不僅不夠用,孩子還調皮搗蛋,于是她那每天都有火氣,很難有耐心去哄倆娃,并任由自己發(fā)泄情緒。后來她突然發(fā)現(xiàn),如果白天多做做運動,出出汗,排解一下自己的情緒,晚上回家面對孩子和一地雞毛就會比以前更有耐心,孩子也會變得更加懂事乖巧。
技巧三:趣味
讓孩子因為你的陪伴而對周遭興致盎然,因為你總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樂趣和美好。
有多少人想做一個“有趣的人”?
在我看來,有趣不僅僅是說話幽默,肢體語言詼諧,還包括對生活飽含熱愛和好奇的心。
每個孩子都是有趣的,即使他們不懂什么是笑話,什么是幽默,但他們觀察世界的角度處處都充滿趣味。和孩子一起用心的體會并發(fā)現(xiàn)生活的驚喜吧!和孩子一起享受當下的樂趣!
對于我們來說,有誰不喜歡一個熱愛當下并善于發(fā)現(xiàn)趣味的生活家?
技巧四:信任
不猜測,不懷疑,即使發(fā)現(xiàn)欺騙也要保持信任。
有一個小女孩兒想買一個洋娃娃,但是爸爸每個月給她的零花錢太少,即使她已經攢了很久,卻還是買不起那漂亮的洋娃娃。小女孩日日想夜夜想,連做夢都是和洋娃娃一起跳舞。
一天,小女孩偶然看到爸爸的書桌上有一張現(xiàn)金,她的第一反應告訴她:加上這張錢你就湊夠了。但是隨即她的理智又告訴她:你這樣直接拿走和小偷有區(qū)別嗎?小女孩想求爸爸把錢給她,可她又害怕爸爸對她的斥責。她站在原地,不停的告訴自己:走吧,不要當個小偷,馬上離開這里。但又想:即使拿了爸爸應該也不會察覺。于是她咬緊嘴唇不再猶豫,拿著錢飛奔出門買了那個洋娃娃。
爸爸看到她手上的洋娃娃問:“告訴我,你是如何贊夠錢的?”小女孩緊張極了,她磕磕巴巴的編了個理由:“賣娃娃的阿姨…看我…那么喜歡…降大價賣…給我的…”小女孩又后悔又緊張,怕爸爸勃然大怒,怕屁股開花??墒前职种皇切α艘恍Γ]有說什么。小女孩心里想:他肯定是看穿了但不揭發(fā)我。她突然鼻子一酸,她要感謝爸爸對她的信任,她發(fā)誓今后不再偷東西。
有些我們認為的惡劣行為,其實只是孩子小小的欲望造成的。我們不要因此而貼標簽,不要給孩子定罪。你對他的信任會換來孩子更自律的未來。
技巧五:欣賞、鼓勵
尤其是孩子最需要不斷的欣賞和鼓勵,因為這是自信的養(yǎng)料,是走向成熟的基石。
現(xiàn)在的父母都很會鼓勵自己的孩子,能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父母們經常犯兩個錯誤:一是過于夸張,小事也拿來大獎特獎。這樣的結果是便是孩子事事求夸獎求獎勵,一旦缺少一點便會產生失落感,這樣的孩子便會養(yǎng)成做事是為了尋夸獎的行為機制;二是思維局限,經常把孩子身上的特點當成缺點,夸優(yōu)點的同時指明缺點。比如:“孩子,你今天真棒,幫助了其他小朋友。媽媽覺得你什么都好,就是太害羞太敏感?!奔词鼓闱懊姹頁P了他,但孩子因此會一直給自己貼上害羞敏感的標簽而無法正視真正的自己。
父母的話語產生的力量可想而知。
你不僅要學會欣賞和鼓勵孩子的藝術,也要帶著孩子一起去欣賞其他人,因為會欣賞別人的人都會被人欣賞。
技巧六:傾聽自己
不委屈自己,善待自己。
懂得愛的人,通常都是早已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的人。
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自己身體的需要,盡可能的滿足自己的需求。不壓抑自己,不強迫自己,不放縱自己。
不為過去的事情后悔,不為未來的事情擔憂,懂得珍惜和享受當下。你的這份平和就會影響周圍的所有人,尤其是你的孩子。
每天試著用這六條對付你周圍的“三歲小孩”,沒多久你便驚訝于他們很多不可思議的變化,更驚訝于自己的變化。
“你潛意識里相信什么,世界就會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現(xiàn)實?!?/b>
所以,你只需要相信,生活不會辜負你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