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剛剛讀完斷舍離,心里突然出來這樣一個念頭“舍得舍得,舍掉錯的,是為了得到更好的”我想這本書之所以能夠口口相傳,是因為他給我們一種簡單的方法和一股選擇的勇氣,使我們能夠從物欲橫流的世界中探出頭來,稍稍吐口氣,端詳端詳自己。
? ? ? 如今的我們由于物品、信息、朋友來得太容易,已經失去或者逐漸失去選擇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而非主動選擇。以數量代替質量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大多數人不喜歡卻又難以擺脫的生活,因為量大到已經脫離了我們自身可以掌控的范圍,我也是其中一員。一般的物品來得太容易,完全沒有get到得到的興奮;信息來得太容易,根本沒有按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做篩選,草草的掃幾眼,沒有多少往心里去;好友來得太容易,朋友圈的僵死粉無數,真正有互動的有多少?
? ? ? ? 我不知道別人的感受是怎么樣的,對于我自己來說,其實是還蠻煩躁的,生存空間也好,心靈空間也好,交際空間也好,其實都是有限的,塞得多了絆手絆腳的,塞得滿了動彈不得,但是在看斷舍離之前,我從來沒有認真去思考這種莫名的煩躁從哪里來,接觸了斷舍離,等于是開了一條縫,讓你看見內心的擁擠,擁擠不等于豐足,擁擠有可能正代表著孤獨、落寞。
? ? ? ?都說太容易得到的,不會被珍惜。這話從古至今都相當在理,不管我們承不承認,同一種東西,信手拈來和歷盡辛勞帶給我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我們對其的珍惜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哪怕是一見傾心,追求過程中付出的心思和汗水才更具激情和打動人心,才能留得更久走得更遠。斷舍離給我的感受是把我們帶回那個追求的過程,不輕易擁有,擁有了就珍惜。她提倡的“斷”,在買東西之前,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會反復的思考,這個東西我需要嗎?這個東西適合我嗎?這是一個必須要做的事嗎?對我有幫助嗎?現在就必須買嗎?我真的喜歡嗎?一堆問題下來,我們的內心已經和這個物品有很多的交流,只要其中有一個是否定的,我大多會選擇不買,即使買了,經過這么一輪的思考交流,對物品那是真愛了,那就會珍惜了,畢竟真愛也沒有那么多,不太會造成泛濫。這個方法對我來說,行之有效,多次扼殺了我的購買欲望,省下了不少的錢??
? ? ? ?再來說說“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玩意兒。不可否認就這點來說,開始執行起來有點困難,作者分類了3種扔不掉東西的人:1.總之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逃避現實型。2.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時光—執著過去型;3.沒有了就會很不安—擔憂未來型;思來想去我3種情況都沾邊,但更多的是第3種吧,我想。
? ? ? ?其實有時候看自己并不一定能看得特別清楚,看別人就更容易分辨,這里讓我想起我的奶奶,一個帶大我們6個堂兄弟姐妹的慈祥老太太,典型的屬于第3種。奶奶是在緬甸長大的閨秀,早年隨去緬甸工作的爺爺回國,海上遇到風暴,行李都落水了,帶回來的財產大部分落海,撿回來的也被船員私吞了,令她最覺得可惜的是她的父親親手抄的一本醫書也遺落,好在有一部分的珠寶是隨身攜帶的,她說這是她第一次破產。回國后,沒多久就遇上土改,身份被定義為地主,大多數的金銀財寶土地全部充公,一下子生活困難得讓人不知所措,因為有許多孩子要養,她開始學挑水學種菜,學著喂養雞鴨,好在平時為人和善,鄉里鄰居都會幫襯,這是她說的第二次破產。大概在我17歲的時候,老房子已經沒有住人了,但是奶奶的許多物件都留在那里,有姨婆給她帶來的緬甸的沐浴巾,有她還沒有裁成衣服的幾塊布料,有她平時積贊的鐵絲,有她好幾箱穿或沒穿過的舊衣服,(從我記事起,奶奶就經常收集東西,包裝繩,包裝盒,鐵絲...各種她認為將來有可能會用到的東西。)有一天村里2個小毛孩撬了她的房間,把東西都翻出來了,拿去做什么也不知道,奶奶說,那是她第3次破產。我們當時都笑著跟她說,你那些東西反正都用不上了,送給別人,別人也不要呢,現在想起來突然挺心酸,我想那是她的安全感!舍,其實真的挺不容易,跟每個人的經歷和性格息息相關,但是我們必須作出決斷,不管是不愿意面對現實還是執著于過去又或是擔憂未來,我們所舍掉的是負面的東西,是心里的牽絆,舍掉他們是為了給美好讓讓路,抱著這樣的心態,我決定試試看。
? ? ? 作者定義的“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做好斷和舍,自然的就是離的狀態了,最后留下的都是我們喜歡的而且有用的有用心交流有付出感情的人和物,那是怎樣的一種美好!雖然路還很長,為了遇見,我們堅定的跨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