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制定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服飾制度。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朝中后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于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今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征流傳至今。
明制女服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馬面裙等。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
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中國傳統服飾的一種,前后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裥,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始于遼宋時期(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續至民國明代馬面裙較為簡潔,兩側的褶大而疏,為活褶。有沒有任何裝飾的馬面裙,有裝飾底襕的,有裝飾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女子所著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馬面裙不重視馬面的裝飾,多與裙襕一體。
《明史●輿服志三》:“內外官員親戚穿的制服:洪武元年……這件襯衫,下佩,褲子,綠襖裙……官員二奶……寬金領長襖裙是普通衣服。”
襖裙是明代女裝中最具代表性的款式,延續了前代襦裙上衣下裙的結構,也結合時代特點。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宮嬪們穿著的便是大名鼎鼎的襖裙。
明代襖子:
交領大襟,主要在明代流行于明中期,以及明后期的南方地區。(圖1藏孔府白衣即為交領大襟)
對襟交領,對襟穿作交領的襖子流行于明初,在穿法上繼承宋代,將對襟穿作大襟。
圓領大襟,如圖2墨綠圓領衣物(孔府舊藏)。清代開始的所謂廠字襟衣物,最早的南北朝襖子也是多以圓領大襟做翻領的形象示人。
豎領大襟,又叫立領斜襟,明代中期開始出現的種類,基于直領大襟的基礎上誕生而來。流行方向為從上層階級到下層階級滲透(即從常服類向便服類滲透),明后期資料中北方主流由豎領替代直領。而南方則依舊主流是直領。
豎領對襟,又叫立領對襟,明代中期開始出現的種類,基于直領對襟的基礎演化而來。流行同豎領大襟。
方領對襟:1956年-1957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定陵地下玄宮進行了發掘,其中便出土了方領襖。
明代褙子及佩飾
明代褙子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樸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云肩及袍服等。
明代背子,有寬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并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霞帔: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420年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披風:披風是明代男女皆可穿著的對襟式外套,明人認為是從宋元的褙子發展而來的明代褙子。在冬季,披風秋冬季用于擋風保暖。在夏季,明朝人也會穿著薄紗披風,攏風遮陽。
明制馬甲是無領的對襟兩側開叉及至膝下的馬甲。出自元代的無領對襟馬甲,又稱“比甲”,是宮廷中皇后的專用服式。后來逐漸傳入民間,擴大了服用范圍。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兩側開叉及至膝下的馬甲,其樣式通常較后來的馬甲要長,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這種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種漢服款式,無袖長罩衫,又叫做"背心"。后來傳入蒙古。據《元史》載:"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后長倍于前,亦去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 。"
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婦女的偏愛。這種“比甲”從形式上看與隋唐時期的半臂有淵源關系,后來清代出現的馬甲,并非這種比甲的變形。
配飾:明式服裝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帶飾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種飾物。其中垂掛在胸前的叫“墜領”;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來有響聲的叫“禁步”,這些佩飾統稱叫“雜佩”。另有一種特別的佩飾,是在一條金鏈上,以環相連掛著四件小物件:即鑷子(是一種一頭固定,一頭張開的鐵制小工具用以夾取細毛之用,人稱“毛鑷子”)、牙簽(剔牙之用)、耳挖子(挖耳用的小勺)和小刀,均是些婦女的生活實用品。
發髻:明朝女子髻式也頗多,且常在額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兩朝,但內衣有小圓領,頸部加紐扣。衣身較長,綴有金玉墜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明制男服
官吏戴烏紗帽,穿圓領袍。袍服除了品色規定外,還在胸背綴有補子,并以其所繡圖案的不同來表示官階的不同,不獨唯此,官員的腰帶也因品級的不同而在質地上有所不同。故有明一代的服飾特點主要體現出等級限制的嚴格。
書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則穿短衣,戴小帽或網巾。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如果文字不是那么清晰,可以參照董進《Q版大明衣冠圖志》以及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的部分服飾。
--時與貓璞學習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