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書,給你們分享個故事:
有這么一個人,我們暫時稱呼他為小飛。
他21歲從某名牌大學金融系畢業(yè)。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他于是回到老家省會的證券公司當一名普通員工,一年以后,蟻族小飛遇到自己喜歡的姑娘小蘇,于是向她求婚。
小蘇問他,那房子怎么辦?他說我才工作一年,加上大學時候賺了點錢。大概就攢下來10萬多。我給你兩個選擇,一是花這筆錢在當?shù)刭I個小房子,二是讓我去投資,過幾年買套大的。
小蘇說好,我相信你,我選二。
于是小飛和小蘇租了個兩房一廳就結婚了,房子真有點破,晚上還能聽到天花板的老鼠在開派對。
第一年他們生了個女孩,他們沒買房。結婚4年后,小飛的事業(yè)終于有了點起色,他成為一個投資公司的合伙人。第6年的時候,他在新的公司站穩(wěn)了腳,收入也開始穩(wěn)定起來。他花了大概30萬在當?shù)刭I了套一般的房子,全家搬了進去。
32歲的時候,小飛終于賺到了自己的第一個一百萬,雖然朋友們都住上了更好的房子,這筆錢他也不準備用來買更大的房子,他想繼續(xù)做他的投資生意。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小飛和小蘇其實是你認識的人。他們叫巴菲特和蘇珊。
被人們冠以“股神”稱號的巴菲特,假如一開始選擇了買房而不是堅持自己的投資夢想,可能一生他也就只是一名投資公司的普通員工而已。
可是等等,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對,如果把巴菲特故事里的邏輯關系重新梳理一下的話大概是這樣:
What?!就這么簡單?開什么玩笑!
但是這么一個不靠譜的邏輯關系圖被寫成一個故事以后卻可以誤導很多人,尤其是故事的主人公是巴菲特。
對上面這個勵志故事,其實應該有很多的問題:
- 巴菲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投資?
- 他投資的是什么?
- 美國買一套房子究竟多少錢?
- 美國的房子每年的漲幅大概是多少?
- 蘇珊憑什么同意巴菲特先投資而不是先買房?
......
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因素的背后,還有非常多的因素我們沒有考慮。
所以如果這個故事?lián)Q一個主人公,可能是另外一個結果:
這個人也有10W,他也沒有買房而去做投資,妻子也同意了,但是他對投資一竅不通,結果10W很快賠的精光,還欠了一屁股債,最終妻離子散......
電影《平凡之路》里王珞丹有這么一句話: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說的其實很對,為什么?因為別人的道理并不適合你。
記得剛在公司實習的時候,有幾個同期的同事決定離職,然后陸陸續(xù)續(xù)有一些其他的同事也準備走。
我問其中一個人:“離職之后做什么?”
“不知道啊,肯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吧”
后來大概過了一年半左右,有一次我在公司看到了她,她再次回來應聘,說在網上看到公司有一個HR的職位還不錯,想回來試試。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觀點:中國人普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A對一件事猶豫不決,問了B。B說了自己的觀點,A覺得很有道理,決心效仿。結果又碰到C,給了A一個與B完全不一樣意見,也很有道理,A又決定效仿C。然后又碰到D,E,F(xiàn)......最后A又陷入了開始的迷茫。
是不是像極了在工作與考研之間糾結的人?
在這一點上,外國人似乎更習慣相信自己的思考。大學的時候我曾經接待過一個新任職的外教,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如果我說的事情和他的認知不同,除非我能找出確鑿的證明,否則他絕不認同,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他還會不斷找證據來說服我。
順便說一下,我就是在那個時候知道,牙齒的健康和心臟是有關系的。
回到最一開始的故事,放棄買房而去投資并沒有什么不好,只是巴菲特做到這些所經歷的遠比你想的要復雜得多。
如果你只是頭腦一熱,很可能十年前還能買一個60平的小房子,十年以后增值的資產卻連一個廁所都買不起。
為什么現(xiàn)在反雞湯的人越來越多,不是雞湯不好喝,而是雞湯總是刻意回避一些其實應該很重要的事實,給你一種錯覺,讓你覺得什么都不是問題。
但當你喝了雞湯開始拉肚子的時候,沒人會告訴你為什么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