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雨綫 ? ? 時間/ 2017年1月8日
電影《小王子》里,狐貍對小王子說:“你最好在每天相同的時間來,比如你在下午四點鐘來,那么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感到越幸福。到了四點鐘我就會坐立不安,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間準備我的心情,儀式能讓我覺得某一天某一刻與眾不同。”
這便是一種儀式感,儀式感是一種能讓人有所期待,讓人感到幸福,讓人覺得與眾不同的在外形式賦予的獨特感受!!!
關于儀式感
互動百科里解釋說:儀式感是一個人的生活表達,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里看似無趣的事情。儀式的功用就在于提供、促進并傳遞一種身份認同。
其實,學語文,也需要儀式感,尤其是對于當前正在學習語文又覺得語文無趣甚至厭惡語文學習的學生來說!
時常會遇到學生說“老師,我覺得語文好難學喲!”“學語文半天沒有成效,也考不了多少分。”“語文,小說里的故事蠻有趣,文言文好難學好難背呀!”“語文試卷,作文好煩人喲!”
我想,如果多點儀式感,或許會不一樣!
我想說的儀式感,并非是學之前搞個祭祀儀式、宣傳典禮、文藝晚會或者吃蛋糕之類的。而是,做好兩件很重要的事,朗讀和背誦,以此來營造儀式感,增強認同感!
一.通過朗讀,形成儀式感。
時常會遇到,不愿意看書,或者看著看著便神游太虛的情形。新課前,老師一般又留有預習的任務。不完成任務,又害怕老師,完成任務,又有點心不在焉。此時,建議你,朗讀,大聲朗讀。
我們常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而今,我要說“不大聲朗讀,不會讀書,更讀不透其中意味”。
能進入教材的文章,必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文本,當有其可取之處。每次拿到一篇課文或一首詩詞,先輕輕地讀一讀(有些同學膽兒小,怕鬧笑話,或者不確信,讀起來沒譜),確保會認字,然后,大聲地讀個3-5遍(每個人的情形功底不同,每篇文章的難易程度不盡相同,一般自我要求讀完3-5遍再備課),自然而然,會把自己帶進文本,帶入作者營造的場景里面去,加之,自己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畫面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后續的預習任務便不在話下!
每次3-5遍,每一遍感受不同,隨著次數增多,情感體驗也不斷增強,自然而然,心里的閱讀期待也會漸漸增長,與作者的共鳴也越來越強烈,形成一種真正的對話。隨著時間推移,你會發現,朗讀,不僅增強了語感、平靜了內心,還讓你充滿了期待,有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幸福意味。就成了一種你讀書的儀式感!
比如,你讀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按著前文所說的朗讀順序,“千里卷平岡”的宏大場面,“酒酣胸膽尚開張”的情態以及蘇軾“狂放”的形象便躍然眼前,活靈活現,忍不住被此詞此情此景感染,讀起來,情緒,便水到渠成!
二.通過背誦,強化儀式感。
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說只要會做題就行,不需要背會。而我,堅決反對,學語文可不等于應付考試,道理長篇大論只會傷感情,于是,總是用背誦來為難眾人。原因在哪呢?強化語文學習的儀式感。
記得,大學時,我們朱秋德老師上宋詞,幾乎每次課前都會花10分鐘左右,抽十來位同學的背誦。那時,班里只有38個人,輪一輪特別快!以前也從未遇到過大學老師如此嚴格要求的。無論是出于什么原因,大家都必須去背。于是,每次正式上課之前,老師走進教室時,都是一片朗朗讀書聲,正式講課之前,都是同學單獨起來背誦或抑揚頓挫或快馬加鞭的背書聲。而朱老師呢,就負責在花名冊上圈圈點點,結束后便指點一二!
慢慢,我發現,效果不錯,一學期,學的詞,無論是幾百字的慢詞,還是短短的十六字令,竟別有一番意味!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強化記憶不說,還能加深理解,每次,就像一種儀式一樣,心里有種期待,如今想來,那點時光,雖過于短暫,可那是與眾不同的歲月呀!
背誦,肯定少不了朗讀,對之前朗讀的儀式感有所強化。同時,學完以后,背誦,儀式感可以讓這個難纏的任務的任務性慢慢被消解。當你,一字一句、抑揚頓挫地背誦時,高低起伏、情感變化便會形成一種享受。文字的魅力,文字營造的氛圍,讓人享受意境的獨到,讓人蹁躚于文字之間,思維隨之云卷云舒、翩翩起舞!
比如,背誦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魚,我所欲也》,孟子作為雄辯家,在這兩篇議論文里其邏輯性、辯論特色、人格魅力展露無遺,背誦,讓你有了更深的體悟和感知,讓你唏噓不已、贊嘆不止!
慢慢地,背誦也演變為一種儀式,敷演形成語文學習的儀式感,不同的文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情懷,不同的情懷不同的人,定讓語文學習之路與眾不同!
如果,你想讓語文學習有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你愿意讓你的語文學習與眾不同,那就努力增強儀式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