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蠅王》是英國現代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它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說,借小孩的天真來探討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
下面介紹一下《蠅王》的故事梗概:故事發生在虛構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時期,一群6-12歲的孩子因飛機失事被困于一座荒島之上。島上淡水充足、食物豐美、景色怡人,宛如伊甸園一般。首先,這群孩子也想構建成人世界的文明,確立首領,規則,制度,但是后來在嚴苛的生存環境下人性惡的一面占了上風,慢慢的演變成原始社會的殺戮。最后追殺原首領拉爾夫的林火引起了經過的英國海軍艦隊的注意,海軍軍官不光救了正在被追殺拉爾夫的性命,也喚醒了人性向邪惡的天平傾斜的小孩。
《狄德羅美學論文選》一書中也有提到:“人是一種力量與軟弱,光明與盲目,渺小與偉大的復合物?!?/blockquote>因此,要理解人性,關鍵一點是要把《蠅王》中的這群孩子所代表的一切,融合為一。下面簡單解讀一下書中人物:
拉爾夫——代表善、文明、理性。
杰克——代表惡、野蠻、欲望。
西蒙——代表先知、正義、真理。
豬崽子——代表忠實、智慧、迂腐。
12歲的拉爾夫是英國海軍司令的兒子。他在一開始就扮演者領導者的角色。舉止談吐都算是這群孩子中的佼佼者。他手中的螺號更是成為了權威、權力的象征。所謂了“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痹谶@里用于形容那個螺號再合適不過。
我們得以看到杰克從最開始和大家站在一個戰壕里,到后來心態慢慢轉變的過程。所以,大家最開始的心境和想法都差不多,而最后卻各有差異。所以,人性起點相同,終點各異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詮釋。
原善與原惡同時存在于人性中,善良需要引導,需要一個孕育的環境。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這群孩子又回到了原始社會的生存狀態,適用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生活法則。文明是保護弱者的,但在生產力資源不足的惡劣環境下,強者才能生存。如獅子,馬,猴子等動物,最有力量的是首領。在沒有法律約束的小島上,杰克等人潛藏于心底的野蠻、邪惡像掙脫枷鎖的惡魔,一點點的釋放出來,最后惡魔打敗了善良,在人心安營扎寨。
杰克喜歡把臉上畫得花花綠綠,像帶上了猙獰的面具,面具遮擋了人性的善良,面具后的人仿佛不再是原先的他,做起壞事來不再有良知,羞恥心,和罪惡感。況且杰克在長期對野獸的殺戮中已經對血腥麻木不仁,把同來小島患難與共的西蒙也像對待野豬一樣殘忍的殺害了。面具對人的心理暗示有很大的作用的,一些單位也要求穿制服,統一行動,對于心理潛意識層面也會有暗示作用,你的行為都必須遵從組織的紀律,你的個人行為代表組織的行為。這是一種弱化個體個性,強化組織利益的方法。
這群小孩在狂熱的群體性的殺戮中善的一面已消失殆盡,他的行為受人周圍群眾的帶動,不再受自主性控制?!稙鹾现姟分杏羞@樣一種觀點:群體只依照感性行事,理性對群體沒有任何意義,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離不開感性。有些宗教儀式中殺戮祭奠時,受周圍氛圍和人群的帶動,參與人內心的良知已退縮到一個不知名的角落,人性的邪惡肆意的釋放出來。這從腦科學研究層面也可以找到解釋,人進入“心流”的狀態,狂歡,忘我,大腦前葉產生理性的腦電波關閉,產生白日夢和專注力的腦電波釋放出來。“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承認是自己的責任”,如希特勒的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后,沒有一個人覺得自己干了一件多么兇殘的事。對于一個大的群體事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個體分子來說,心理上他不覺得自己是在干一件這么巨大這么邪惡的事情,所以他的心理罪惡感會降低很多。
在故事的最后,“拉爾夫失聲痛哭:為童心的泯滅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為忠實而有頭腦的朋友豬崽子的墜落慘死而悲泣”。
善與惡都潛藏于人心,沒有明顯的界限,沒有人極善或極惡。只是外界的砝碼加在何方,人性的天平就傾向何側。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才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