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部易讀的書,在斷斷續續地閱讀一個月之后終于把全書讀完了第一遍。每次讀完一章也有時候是一節之后需要稍做停頓,讓內容得以消化,也讓其能和我以往的認知產生化學反應,或相輔相成,或改變“三觀”,或頑強抵抗。期間也有讀不下去的時候,換讀了一些相對比較輕松的小說。當然,最重要的不是讀完一本書,而是能夠喚起你大腦的思考,以及自我認知的進步。下面我先對本書做個簡單的介紹,再談一些感想。
《失控》是一本關于機器、系統、生物和社會的社會學著作,是作者對當時科技、社會和經濟最前沿的一次漫游,并由此進而描繪出一幅關于未來的藍圖。書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興起或大熱的概念包括:大眾智慧、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敏捷開發、協作、雙贏、共生、共同進化、網絡社區、網絡經濟等等。雖然是成書于二十年前,在現在依然讓人會很清晰地感覺到著者充滿睿智的觀點和高超的洞察力。這本書可以看做是一本“預言”之書,而凱文·凱利就是那個發布“預言”的“先知”。
“生物”失控
“生物”失控是本書最主要的主題。一開篇,作者就闡述了一種新生物觀——機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這一觀點把生物與非生物的機器之間的界限變的模糊,甚至于可以看做一整個系統之內的同一種事物。他把不管是人造的還是天然的所有系統都稱為“活系統”。與其說單一的人類是一個個體,不如說是數萬億細胞的群體,而這些細胞互相合作、分工,形成一個叫做人體的系統。各種人造的自動控制機械或者機器,都朝著人工智能即失控的“活系統”發展著。而整個地球也是由大氣循環、海洋洋流、地熱運動等諸多“活系統”合作、分工而形成的最大活系統——蓋亞(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神,是眾神之母,所有神靈中德高望重的顯赫之神)。因此,“生物”的失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生物一旦開始產生,它們便不再受到控制,更不會突然消失。
就像在地球上發生的一切,從單細胞生物一直演化到數萬億種的生物,更甚至產生了人類這種高度復雜的物種。這個過程是無法控制的,書中也提到人類在想要模擬生物產生的過程和模擬整個地球生態圈的可持續地運行時是多么的無力。但這些研究也不是毫無意義,也許早不遠的將來為了所有生物的生存我們要短暫的生活在人造的生態圈中。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對整個生物世界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更不用說去控制了。
第二,我們對所有復雜的“活系統”(生物與非生物)也將失去控制。
在第二章的蜂群思維中,作者對蜜蜂的一個決策系統進行了詳細的說明與論述。總結起這種分布式系統的特點就是幾點:去中心化、個體具有自治的特質、個體之間彼此高度連接,個體之間的影響通過網絡形成了非線性因果關系。當然不僅僅只有蜂群是這種系統,鳥群、螞蟻也都普遍的存在這種生存方式。在這個系統下,沒有一個單一的個體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從大量“愚鈍”的成員中涌現出來的手在控制著整個群體。甚至有研究表明我們大腦對意識控制和最近熱炒的“互聯網思維”也是這種系統下的產物。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眾多的比如《安德的游戲》、《螞蟻三部曲》等科幻小說里面,把除人類之外的智慧生物描述成蜜蜂或者螞蟻一樣的“蟲族”。人類的智慧是來自于分布式的腦部神經元的集體思維,而“蟲族”的智慧是來自分布式的社會系統的集體思維。
信息失控
作者很早就預見到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預見到網絡的產生將使信息失去控制。
首先,從信息的數量的層面來說,就像上面提到的,分布式的網絡中的信息將由每一個獨立的節點(個體)發起,通過各個節點之間高度的連接,非線性的傳播在整個網絡。每一個節點,可以很容易的從其他節點那里得到不管是想要還是不想要的信息。“計算機”甚至可以改名為“連接器”,因為其原來的最主要的功能——“計算”將不再重要。在現在,當我們每個人都置身與連接的狀態時,信息不僅僅失去了控制,甚至還劫持著我們的身心。想要脫身,只能斷掉所有連接。
另外,對于一些特定的信息,比如國家機密文件、企業商業機密、高科技技術產權等,也將因為數字加密技術而得以失去控制的傳播。
經濟失控
經濟失控是可以算是信息失控的副產品。
其一,金融市場會因為電子貨幣而失去控制。電子貨幣也是一種加密的信息,隨著電子貨幣流通速度的加快,銀行的來自“在途貨幣”的這部分利潤將不復存在,金融市場可能會發生不可逆轉的轉變,進而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隨之改變。比如現在的互聯網金融。
其二,公司的運行方式也將失去控制。隨著信息網絡的發展,每個節點之間可以暢通無阻的連接,每個公司可以利用全世界范圍內的資源來進行規劃和運作。公司也將成為一種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活系統。
《失控》中還有很多觀點我無法一一引述,比如最后幾章關于進化論的探討,留給有興趣的讀者自己發掘吧。總之這是一部跨度很廣、信息量很大、預見性很強的科普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