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三.八節’,本來應該是一個歡天喜地的日子。
清早起來,大叔偶感不適,遲疑許久,最終決定驅車赴診。在醫院經歷了候診、心電圖檢查、驗血、X光透視等步驟,約四個小時以后,值班醫生興高采烈地通知大叔:“一切正常!”。
什么狗屁大夫,他如此這么一說,弄得好像大叔來無理取鬧似的!
打電話給家里報平安,岳母說剛剛的強風把我家后院碗口大的樹給刮倒了,壓在露臺上了,幸好沒有造成什么損失。
大叔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倒霉事兒”都趕在一塊兒了呢?!
那究竟什么是“倒霉”呢,順便給各位看官解釋一下。
倒霉本叫做倒楣,“倒楣”一詞本是浙江一帶的方言,指事不順利或運氣不好。
此語產生的時間算來不長,大約在明朝末年。那時候,由于“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嚴重地限制了廣大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的發揮,加之考場舞弊之風甚盛,所以一般的讀書人要想中舉是極不容易的。為了求個吉利,舉子們在臨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桿,當地人稱之為“楣”。考中了,旗桿照豎不誤,考不中就把旗桿撤去,叫作“倒楣”。
后來,這個詞被愈來愈多的人用于口語和書面,直到現在。值得一提的是,在運用這個詞語過程中,由于倒霉和倒楣是諧音,而且,“霉”字亦有壞運氣的意思,久而久之,便發展成了“倒霉”。
天津人最愛說的一句口頭語就是“介‘倒霉’孩子!”, 威脅別人時,一張嘴:“要‘倒霉’,你信嗎?”,天津老太太最愛說:“倒了血霉啦!”。
另外,即便是遇到多么不順的事情,一個大老爺們兒,也千萬不要隨便跟人說:“我倒霉啦”,不信,您就試試。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