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手頭有一本叫做《那晚在酒中》的書,是一本文化名家談酒錄,眾多的名家從不同的角度談著喝酒、品酒、酒愁、酒樂、酒與情感、酒的故事,真把酒的內涵和外延囊括盡了。我極不喜歡喝酒,也就只看了個大概,卻勾起了對自己“飲酒史”的回憶。
雖然生在北方,也有著北方典型的身板,卻是很怕喝酒的。小時候好像剛學會走路不久吧,就有兩件事深深烙在了內心。一件是爸爸把半截煙給我抽,結果把煙頭放在了嘴里,嘴唇灼出了好幾個大泡。再就是家里宴請鄉親,我饞饞地湊過去,大伙逗我說酒盅里有甜飲料,結果一口下去就舌頭發直喉嚨發燒咳得說不出話來。
發生了這兩件事后,我好久對煙酒都是敬而遠之的。到了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表哥讀初中寄宿在我家,似乎是什么節日了,爸爸拿出一瓶香檳,說要好好慶祝慶祝。當時對酒已經沒有那么恐懼了,且還常聽人講喝暈后的奇妙感受,說是眼睛看見的東西都是晃動旋轉的,走路根本就不用力氣,像騰云駕霧般。這些說法使我燃起了對醉酒的向往,可惜苦于沒有機會喝喝試試。這次終于有機會了,記得爸爸媽媽表哥和我拿著撲克比大小,誰牌小誰喝,輪到我喝時我就故意大口大口的干完。一家子很快把一瓶酒喝完了,我卻還沒有醉意。我就躺在床上把頭擺來擺去尋找“晃動旋轉”的感覺,還真是有效,不一會就感到頭暈眼花惡心難受,“晃動旋轉”的感覺算是體會到了一點,“騰云駕霧”的感覺卻是沒體會到,因為沒來得及走一步就睡著了,最后是表哥把我背到了自己的房間。
再一次喝酒的時候已經讀初一了。那段時期是我所就讀的初中最再一次喝酒的時候已經讀初一了。那段時期是我所就讀的初中最混亂的時期,不能說拉幫結派男盜女娼,但一些跡象還是有的。我是屬于特單純的那一種,心底無邪天真幼稚,卻是很招同學們喜歡的,班里幾個兄弟常為我打抱不平。但有時候他們也有點單薄,就商量著請高年級的師兄來撐腰。于是,懵懵懂懂的我不明就里就和另外四位同學一起“湊份子”買了一瓶白酒和一些下酒菜,在寒冷的夜里,請一李姓師兄來到一個廢棄的食品廠的空房子里,燭光搖曳中,豪氣沖天的話,真有點江湖好漢的味道。前年回家,聽說這位師兄酒后駕車出了車禍,見到他時,一張英俊的臉已面目全非。
大學期間聚餐喝酒時不能算的,充其量就是沾沾嘴唇罷了。第一次醉酒卻是大四實習時,在初春的時候,兩個老師帶著全班人馬來到了比冰城哈爾濱還遙遠的一座城市的工廠。接風宴上東北人的豪爽令我久久難忘,工廠的領導層和我們推杯換盞,喝了高粱酒又喝雪花啤酒,后來聽一同學說,最后喝得我都鉆到桌底下去了。那次喝酒,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喝到嘔吐,并且似乎不喜歡喝酒就是那時候留下的“后遺癥”。
(二)
工作后,喝酒的機會就多了。記得第一次在單位過節,當時我還是一名見習技師,為了給同事們留下好印象,真是先干為敬來者不拒,正喝著就感覺胸口悶胃口堵,剛跑到食堂門口就吐得不可收拾,以致在一段時間里大家見了我就拿這件事開涮。
到機關工作后,似乎酒量開始見長了。其實也吐了好幾次,不過到機關工作后,似乎酒量開始見長了。其實也吐了好幾次,不過在人前倒是沒再出過丑。結果落了個“海量”的“美名”,每次請客聚會,都無一例外的先對我“褒獎”一番,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那種強迫喝到胃里的滋味。開始的時候我還總是解釋說自己真的不能喝,時間久了,就坐定了“喝酒很不爽快”的惡名。大伙閑聊提到我時總會說,你看那個誰誰,酒量倒是很大,但酒風真差,一點都不爽快,你看咱幾個,酒量比不過,但喝起來作風扎實啊……
后來不解釋了,也學會了一些喝酒之道。那些“小道道”雖然有猥瑣之感,但確實是被逼出來的,要不然,估計我早就“死而后已”了。
當然,和摯友共飲時就另當別論了,朋友屈尊找我時我從不吝嗇,總是盡自己所能地招待,喝酒一般是免不了的,除非朋友自己不喝。這種氛圍里我是很容易動感情的,總在那些周圍的嘈雜里,與朋友心無旁騖地推心置腹,有時竟會率性的高聲起來或大笑幾聲,遽然驚覺時尷尬地顧視四周,又低下頭沉浸在兩人的世界里。這個時候,酒就有了生命,在傾倒到杯里的透澈中,在不小心濺起的酒花中,在雙目交匯的碰杯中,在一仰而盡的快慰中,在面紅耳赤的眩暈中,酒經歷了從陌生到相識再到與血液溶合的蛻變,那種飲酒的感覺,會伴著我的欣慰感懷牽掛祝福,在玻璃杯清脆的響徹聲中永恒。這個時候,醉不醉已經不是問題,感官上的難受已然因情感的轉移而不再重要。
這樣的夜晚,和這樣的朋友,在這樣的酒中,應該是一幅攝人心魂的畫面。這種經歷是有的,但已經不多了。那些朋友,有的在變化著,有的在遠方,有的卻把感情和物質分開了。世界在變,酒也在變,酒中的感覺更加豐富多彩。喝酒的機會越來越多,但那些酒卻難再有生命了,這樣的酒估計沒多少人心甘情愿的喝。這或許就是我極不喜歡喝酒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三)
今天早上一起來,光著身子竟不敢出去了,那股清冷讓我這個經今天早上一起來,光著身子竟不敢出去了,那股清冷讓我這個經常在同事面前自豪不怕冷的人都吃不消了,慌忙打開衣箱找了件有些霉味的衣服,胡亂地套在了身上。溫暖過來的時候,就想起了那首著名的詩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呵,竟有喝幾杯的沖動了。
閑話少敘,還是談談喝酒吧。
有了酒,就有了酒店,有了酒店,就有了酒客,有了酒客,就有了酒規。雖然只是不同地域不同圈子不同環境下約定俗成的“行規”,卻儼然成了酒風好壞的基本界定標準。這些酒規,似乎就成了入局飲酒者的基本道德底線,越了雷池就會犯了眾怒,那種感覺有時是群起攻之狼狽不堪,像要被唾沫星子淹死;有時就像遭了冷暴力,看著你的“不入流”,酒桌上的人都會換了異樣的眼神和冷峻的面孔,雖然嘴里在說著無所謂的話語,但那架勢和氛圍,非讓你像月亮遇見貂嬋鮮花遇見玉環魚兒遇見西施大雁遇見昭君,羞也羞死自己了。
喝得多了,自然就懂了一些方寸,只得在自己堅守的原則和“行規”間找一個矛盾調和點。記得一位朋友以前寫過的一篇文章里談到自己喝酒的狼狽,我就曾在留言里粗略地歸納了自己將原則和“行規”調和后的幾條“心得”。實踐表明,只要是我按照“心得”行事,最后的結果總是利大于弊。無奈有很多時候還是難以堅持下去,也難怪,這個世界有時是不規則的,拿了規則去套用,總有不合時宜的時候。
這幾條“心得”很粗糙,也不一定適用,放在這里供參考:
1、一般情況下,一定要保持不會喝酒的姿態,特別是酒宴前期,要想辦法不做酒宴的中心“酒客”。
2、一般情況下,別人不喝的酒自己堅決不喝,但是別人很爽快的時候一定要表現得更爽快,這叫“以勢壓人”。
3、該敬的人一定要敬,但要把握好時機,既不首發,還要主動。
4、喝酒要看對象,那種眾矢所指的酒鬼級人物,該拒絕就要拒絕;有些情況下要少喝,有些情況下要拼命沖,這些情況要依據自身利益和友情、親情等因素來把握。
5、在酒宴后期的混亂中,該作假時就要作假,但必須保證萬無一
6、實在不能喝時就裝醉。
(四)
什么時候有了酒?恐怕很少有人說得清楚。有人說是大禹時期就有了,更多的人說是周人杜康發明的,而“酒池肉林”卻是發生在商末,《史記·殷本紀》就曾記載了“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的史實。可見至少在周代以前就有了酒。
《詩經》中對于酒的記載就更多了。如“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等等,總有數十條之多,可見那時候酒就是佐事助興情感交流的上佳憑介了。漢時樂府詩里有一組寫離別之情的《別詩》,第一組講的是兄弟離別之情,末四句寫道: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意思是說這一樽酒本為贈遠人用的,現在希望你再留一會兒酌飲此酒……,一種難別凄凄之情躍然紙上。西漢時著名的“鳳求凰”也是與酒有關,據說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令卓文君為之動情,雙雙私奔之成都,以賣酒為生,后為孝武皇帝陳皇后以重金買酒,命司馬相如作賦,遂成一篇華麗婉悲的《長門賦》。
魏晉時期最著名的論酒詩作應算是曹操的《短歌行》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現在讀來都是何等的遼闊蒼茫!至于“竹林七賢”,則是身體力行,在酒中沉醉,在醉中玄思。田園詩人陶淵明曾做“飲酒詩”數篇,“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那些意境,簡直就是神仙的生活。
說到酒,就不能不提“斗酒詩百篇”的李白,他的“將進酒”華章獨說到酒,就不能不提“斗酒詩百篇”的李白,他的“將進酒”華章獨絕,寫盡了酒的豪氣與奔放。“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透過這些詩句,放佛冠蓋滿京華的盛世大唐就栩栩如生地映在了眼簾。
翻開大宋詞卷,論酒詞闕汗牛充棟,真正可以與李白抗衡的恐怕就是蘇軾了。“一尊酒,黃河側。無限事,從頭說。”“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閉目吟詠,一股豪放之氣蕩然于胸,什么名利羈絆,似乎一時全無蹤影。
其實,泱泱五千年,酒中文化源遠流長,只是礙于個人眼里所及,除了記住幾句粗略的詩詞,真真是掛一漏萬,說不明道不清了。從春秋到兩漢再到魏晉、盛唐、大宋,以及元明清直至當今時代,獨解酒中味的大家數不勝數。在這里,只是通過枚舉的形式,想粗略的說明酒對歷史對人生對生命的滲透與融合。
只要時代在前行,只要人性尚在,就一定有酒的位置,酒的角色縱然千變萬化,酒里的苦樂喜悲卻是永恒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