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鄉黨篇10.5―10.7

10.5執圭(1),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2),足蹜蹜(3)如有循(4)。享禮(5),有容色。私覿dí (6),愉愉如也。

【注釋】

(1)圭:一種上圓下方的玉器,舉行典禮時,不同身份的人拿著不同的圭。出使鄰國,大夫拿著圭作為代表君主的憑信。見圭如見人。

(2)戰色:戰戰兢兢的樣子。

(3)蹜蹜:同“縮”小步走路的樣子。

(4)如有循:循,沿著。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一樣。

(5)享禮:享,獻上。指向對方貢獻禮物的儀式。使者受到接見后,接著舉行獻禮儀式。

(6)覿:dí,會見。(孔子出使別的諸侯國,)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舉不起來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時好像是給人遞東西。臉色莊重得像戰栗的樣子,步子很小,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更輕松愉快了。

不同場合不同的姿態,正式場合莊重謹慎,私下里可以輕松愉快。注意場合注意行為。

孔圣人對待禮儀規范都如此一絲不茍,那么我們呢?

在我們的工作中,必要的禮儀形式也是要有的,不管是表示隆重,或是表示相互尊重,或是表示其它的含義,都是必要的。就像家校關系,尊重家長也是必要的禮儀。

禮儀是神圣的,尊重別人即是尊重自己。

10.6

君子不以紺(ɡàn)緅(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xiè)服。當暑,袗(zhěn)絺(chī)绤(xì),必表而出之。緇(zī)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mèi)。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he)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chang),必殺(shàì)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注釋】

紺(ɡàn):深青透紅的顏色,古時齋戒服裝的顏色。

緅(zōu):黑中透紅的顏色,古時喪服的顏色。

褻(xiè)服:在家穿的便服。

袗(zhěn):單衣。? 絺(chī):細葛布。

绤(xì):粗麻布。? 表:套在外面的衣服。

淄(zī)衣:黑色的衣服。? 羔裘:黑色羊皮做的皮袍。素衣:白色的衣服。 麑(ní)裘:用小鹿皮做的皮袍。麑,白色小鹿。

袂(mèi):袖子。有:同“又”。 帷裳:上朝、祭祀時穿的禮服,用整幅布做,不加剪裁,多余的布做成褶疊。

殺(shàì):減少,裁去。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用作吉服。

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作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家居的便服。在夏天,穿細葛布或粗麻布做的單衣,外出時一定要加套外衣。黑衣配黑色羊羔皮袍;白色衣服配白鹿皮袍;黃色衣服配狐貍皮袍。家居的皮袍,要做得長些,把右邊袖子做短一點。睡覺一定要有被子,要一身半長。冬天把狐貉he的皮做坐墊。服喪期滿脫去喪服就可以佩戴各種裝飾品。除了禮服用整幅的布,別的衣服都是剪開裁制的。不要穿黑色羊羔皮的袍子戴黑色禮帽去吊喪。每月的初一,一定要穿著朝服去朝見君主。

紅和紫是君王使用的貴重 色彩,不能隨便使用。古代的等級制度體現在方方面面,連色彩都有明確的區分。現在大家可以穿各種顏色的衣服也是進步、開放的表現。女為悅己者榮,穿衣打扮也體現了自己的對世的態度,穿衣得體既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別人。

10.7齊(zhāi)①,必有明衣②,布③。

齊(zhāi)必變食④,居必遷坐⑤。

【注】 ① 齊(zhāi):通“齋”。古代在祭祀前所作的身心整潔工作,如洗浴、不飲酒、不吃禁忌食物、不與妻妾同居等,稱之為齋或齋戒。

② 明衣:浴衣,古人在齋戒期間沐浴后所換穿的干凈、明潔內衣。齋必沐浴,明衣浴竟所服。浴方竟,身未燥,故有浴衣,用布為之,著之以待身燥。

齋戒,這是古人進行巫術儀式或祭祀大典前必須要做的事情。它雖有煩瑣和短時間限制自由和人性的弊處,但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在一定時間內減少外來刺激,收斂欲望,純潔身心等方式,節制享受和快樂,讓人的內心安靜下來,恢復到本真專一的狀態,以真誠和敬畏之心對待后面即將舉行的儀式,求得人的心靈、靈魂與天地的溝通和對話。

現代社會,我們當然不相信什么神靈,也厭煩煩瑣的形式、儀式,但我們不會不顧及我們心靈的安適、良心的溫軟,我們更不會不顧及天地間自然和人性的道義,不管在什么情況下,我們不能不對心靈和天地間的正義時常懷有敬畏之心,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頭頂三尺有神靈”和西人的“仰望星空,俯察心靈”的深刻內涵吧。

然而,現代物質和科技的發達,也在無限制無節制地膨脹著人們的欲望,有不少人的生活方式,由最初的被動接受外來刺激,到后來的主動尋求刺激,由初級的肉體感官刺激發展到對權力欲、占有欲和虛榮心的無限滿足和追逐,他們在無度的外界刺激和物欲的滿足中,與世俯仰,隨波逐流,甚至推波助瀾,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荒蕪了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靈魂成了無所依托、萎縮孤苦的游魂野鬼。

我們不一定要齋戒,但我們不能不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和人類道德常懷敬畏之心。

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曾做一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對聯告訴人們:自古以來的賢圣之人,都是大氣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此為人之精氣神。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祭祀看做一項重要的活動,本章描述的是在活動之前,從身體上如何開展準備工作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sì 支zhī茶chá 對duì 酒jiǔ,賦fù 對duì 詩shī,燕yàn子zi 對duì 鶯yīng 兒é...
    每個人的孟母堂閱讀 1,252評論 0 6
  • Zhōng huá zì jīng 中 華 字 經 dì yī bù fēn 第 一 部分 qián kūn yǒ...
    玉妖凰兒閱讀 2,865評論 0 9
  • 遠處有我的歸人,那歸人是我。 曾以為天外是彩虹色,所以我掙脫去到天外天。我以為開心與不開心我會找到人分享,傷口也...
    平凡的世界_Mt閱讀 145評論 0 0
  • 過節好似人會變懶,中秋節的跑步延到今晚,月兒圓圓在月暈中遮遮掩掩。 秋夜特別美,不冷不熱,適合跑步的日子。 有意識...
    雋兒姐姐閱讀 291評論 0 0
  • 文/錦茵 年少時候總是習慣性地把一個沉默不語的人當做怪人!以為他們不需要朋友,不需要傾訴,很難相處,難以靠近!當你...
    青曉襲閱讀 220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