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兩篇文章我寫了關于愛的力量以及對夢想與現實的探討,這一篇我來分享我在職業生涯里的“向前一步”。
很多朋友讀了桑德伯格的書,覺得她在書中傳授的她的成功之道仍然遠離我們的現實。為什么?因為大家覺得她的起點太高了,她畢竟是哈佛畢業,一路有貴人相助。
有的朋友看了我的故事,也覺得和自己的現實對不上號,因為我當年也是考了好學校,而且后來嫁了個外國人,所以大家會覺得我的起點條件比很多人高。(注明:關于我的出生地的故事在我的很多文章里會提到,譬如這一篇故鄉 · 老家 · 故人 · 時光 , 我就是個鄉下長大的孩子,在除了愛一無所有的那種家庭開始的人生。)
我們總是可以為自己的“不為”找出很多理由,不是這樣就是那樣。而“有為”二字其實最形象簡單,就是用行動去做。
我年輕時有兩大特點:一是骨子里喜歡冒險,二是容易動感情。大學畢業時本來可以去外經貿部(現在的商務部)或當年如日中天的外貿進出口企業,我卻跟著一段感情去了廈門。后來陰錯陽差又從廈門去了瑞士。那種為了愛情說走就走的事情我干過不止一次。但我不覺得追求愛情和別的人生追求有很大的矛盾。不過光從婚姻結果的角度來講,如果你說我的婚姻很失敗,你可能也沒有錯,我也不介意。
二十多年前我去了瑞士后本來可以做個很幸福的太太,在萊茵河邊徜徉漫步,去阿爾卑斯山上享受陽光;春天養花,夏天登山,秋天賞葉,冬天滑雪;有空逛逛巴黎羅馬,回回北京湖南,看看朋友親戚,寫寫東西學學音樂。似乎那就是我現在想過卻沒時間過的日子。
現在我自己折騰了這么多年,單純生活質量也許并沒比二十年前好過多少,從很多方面來看可能還有倒退(活多休息少 - 這是這會兒的反?。?。但是我很快樂,因為人生是個過程,既然我們起點和終點都差不多(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最珍貴的就是我們途中的景色經歷,還有那些一路與自己同行的人。
也許性格真的決定命運?我在那些美好清閑的日子里幾乎愁得生病,直到漸漸做出一個重要的決定:我一定要實現經濟獨立,不能白費爹媽送我上大學的苦心。結果九個月攻下德語。然后一邊學法語,一邊去找工作。雖然我那時的文憑是國內最硬的,到了瑞士,說自己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合作系畢業的,人家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么。九十年代瑞士女性就業的真是鳳毛麟角,而且即使工作了的女性也幾乎只限于極個別的行業和職業(如餐飲服務業,護士,幼兒園,秘書)。
那時我想,如果哪個公司收我做秘書,我也一定會好好做。但是人家瑞士一個普通秘書也是需要講德語法語甚至意大利語的。
雖然有各種理由讓我放棄,而且我那時的婆婆和嫂嫂也都是幸??鞓返募彝ブ鲖D,可我就是不服氣,也不打算屈服于當地世俗的壓力。一九九三年的某一天,我在報紙上看到位于巴塞爾的瑞士羅氏制藥公司準備加大幅度來中國投資,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天時(中國投資)、地利(制藥是巴塞爾的重要產業)、人和(我的學習和工作背景)的機會。在當時瑞士家人的鼓勵下我斗膽用德文寫了一封信給羅氏公司總部人事部。順便提一下,關于公婆和前夫當年對我的支持,我永遠牢記于心。尤其是比較傳統的公婆,多年來一直反對另一個兒媳去工作,卻堅決支持了我(甚至以我為驕傲),看上去不太公平,但這里面是有一定的方法論的(簡單地說,就是情愿笑著請求原諒,也不要哭著請求批準。這里面好幾個關鍵詞,不要看漏看錯了!記住,你做好了,大家自然喜歡你;但是沒人喜歡怨婦,尤其是讓人同情的怨婦。)
我寫給羅氏公司的求職信很短。寫給“敬啟者”。大意是這樣的:我看到貴公司要去中國開拓的愿景規劃,感到很振奮。我是(名字,背景,擅長什么... )我相信我能夠憑我所學和我的激情幫貴公司的中國事業做出貢獻。希望您能給我機會。
羅氏公司的總部人事部把這封信傳真到各大事業部的人事部,然后我就去了羅氏維生素的最高層面試(我現在還覺得不可思議)。那個老總Hauri先生,全球市場部總裁,可以說是當時全球維生素產業幾十億美元的靈魂人物。我進他辦公室時被他秘書瞪得很不舒服。后來我和這位秘書Astrid成了朋友時她告訴我,她那時很想知道這是個什么三頭六臂的亞洲女人,跑到那里去和瑞士男人搶飯碗。那時那個屹立于鄉間的十層樓龐大建筑里,我不記得有一個中國人,而且關鍵崗位幾乎全是只講瑞士德語的男性,最高管理者們還多是部隊里的同級軍官(瑞士全部男性都服兵役有軍銜)。當時Astrid見到我時一看我那么矮小、年輕,穿得也很普通,她不由得目瞪口呆。
那天記得的除了Astrid的眼神,還有就是Hauri先生對我說的話令我至今難忘。他說,“你不一般。你很優秀,很聰明。你這樣的人很多,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尤其多。但是你現在站在我面前,在我們瑞士巴塞爾附近這個小鎮上羅氏維生素的總部和我說話,這就證明你是一個敢想敢做,不一般的人。我祝你成功。你下周一去人事部拿你的合同吧,看看你哪天可以開始上班?!?/p>
你們可以想象嗎?一封信,一次面試而已,而且相當于沒有名校文憑(他根本沒問我學什么的),也沒有相應的大把的工作經驗。他就這樣給了我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我激動地琢磨了好幾個晚上他們到底招我去干什么。
好不容易捱過了一周后,那天我到七樓人事部去拿合同的情景現在還歷歷在目。完全不可思議。合同除了待遇職位,其它都是標準條款。在職位那一欄寫的是管理培訓生,具體安排待定。合同有一頁紙的附件,上面寫明我被納入一個全面管理人才發展計劃,將在總部各大事業部做一年管理培訓生,三個月換一次,最后由我挑選去哪個事業部工作。再看一下給的工資,我看了后嚇得喘不過氣來,又不能在人事部主管,我記得是優雅美麗的多米妮可面前流露出自己的吃驚。底薪是天文數字,比當時瑞士大學畢業生的起始工資和我的心理期待值要高出百分之五十吧。我當時大腦的一半估計被震成了腦癱,另一半還要假裝自己成熟老練,所以現在根本不記得后來我怎么回家的。
結果在那一年里,我(硬著頭皮)涉及參與的項目從考察中國檸檬酸合資可行性,到審閱全年各大藥品市場規劃和銷售預算,到全球維生素產品供應鏈簡化,到“視力與生命”的非洲大型慈善事業,學到的東西終身受益無窮。
第二年我被羅氏公司派回了上海,作為羅氏維生素中國合資項目組主要成員之一來與當時的大型國有制藥企業參與維生素合資項目談判。那時我二十五歲,談判桌對面坐的都是當時資歷很高的總工程師,總經濟師,老廠長,等等。除了真誠,勤奮外,我也做了不少努力讓自己顯得老成。我到現在還很感激那時所受到的從中方合作伙伴和羅氏管理層兩方面的信任。雖然現在中外合資是不足為奇的事情,但那個時候那樣的項目對羅氏和上海政府乃至整個醫藥行業都是影響深遠的大事。
這么多年過去了,那年我的“向前一步”奠定了我今天職業生涯的基礎。那封一頁紙的求職信也就成了這輩子唯一的一封求職信。當然后來我又做了不少向前甚至向后的選擇,我才變成了今天的我。以后有機會我會分享關于我在職場上選擇的“向后一步”以及個人對職場和家庭生活平衡的理解。
寫到這里,著重提一下,我們公司現在招人時收到的人事部轉發的求職信基本上都只有一個標準簡歷,從來看不到求職的人想干什么,沒有所謂的求職信的“信”或叫做個人陳述(Cover Letter)。我一看到那樣的毫無求職針對性的簡歷就頭疼。那樣的簡歷缺乏激情,其實也缺乏思想,缺乏主動性,甚至可以說成缺乏(對自己人生的)責任感。如果你不能很負責任的對待自己的人生,或是找不到心中的激情,或是懶得用腦,你可以考慮回去多睡幾天,睡到實在膩了,睡到“彈盡糧絕”,終于想干活了,很想干,也許會逼出一些火花,那時才開始找工作吧。
其它就不說了。如果你是招人的老板,可以靜靜想想當年羅氏怎么會敢錄取我這樣的人。我們現在敢不敢?如果你是求職的畢業生或員工,也可以靜靜想想你能怎樣再向前一步?你在等待什么?還有,到底是什么原因在阻攔著你邁開步伐向前?
不過我要在此申明,我不反對任何女性去做全職太太帶孩子或享受生活,也不反對任何人任何時候安于現狀。如果你早就找到了內心的平靜祥和并且快樂地活著,恭喜你。我喜歡折騰,所以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我的折騰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成功,其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滿足。
也許這并不是你想要的。你怎樣都好,只要言行一致,行動和夢想一致。如果不滿于現狀,你就嘗試改變或者接受(參照我寫的上一篇文章)。如果不想往前一步,你就好好躺著,但千萬不要抱怨。
對多數人來講,我相信你總能多做點什么來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我希望讀者你讀了我今天的故事后會若有所思,甚至躍躍欲試,千萬不要因為學歷、經驗、專業、長相等各種理由阻礙你今天賣出向前一步的決心和勇氣。只要你懷抱一顆真誠的心去嘗試改變,哪怕前路有艱難險阻,我相信你也決不會后悔。
也希望聽到你的故事,你的聲音和你的鼓勵。
湘偉
(2015年11月為LeanIn Beijing寫的一系列文章之一)
時光靜靜地流逝,我如何才能一天天向你靠近,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