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窠圍的夜》所寫,無非“船上岸上”。“船上岸上”,匯集了沈從文關于湘西諸水的經驗,也是他最為刻骨銘心的一份記憶。這一篇特別的是,敘述者的“我”始終在船上,上了岸的只是他的想象,卻因經驗的豐富,刻繪入微,細節生動飽滿,實景與想象渾不可分。結尾處水面上的漁火,如同“有魔力的歌唱”的不知所自的奇妙聲音,更使得意境混茫。沈從文的這一類散文,最適于為“文無定法”作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趙園
? 沈從文先生從桃源縣沿河而上的第五個夜晚,他所乘坐的小船停泊在鴨窠圍。鴨窠圍是個深潭,兩山翠色逼人,吊腳樓高高矗立在兩岸,一切所見所聞讓他感動不已,在沈從文先生眼中的鴨窠圍,恰如一曲悠揚而素樸的生命之歌……
圖片發自簡書App
? 在這個鴨窠圍的兩岸高處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腳樓,因為水手和旅行者的疲勞與寂寞是從這些吊腳樓中可以一律解除的,所以在沈從文先生的眼中,這是吊腳樓既好看,也好玩。
? 沈從文先生從黑夜中那固執而且柔和的羊叫聲寫起,用聲音與想象繪制出別樣的一夜,而那羊的鳴叫聲給鴨窠圍的夜晚帶來一份淡淡的憂愁。而人們那一組組短對話,勾勒出一幅看似嘈雜,實則和諧的生活圖景。而那神龕向空處或另一面貼的一些大小不一的紅白名片,紅白名片上的人,要么死去,要么有所成就,在沈從文先生平靜的語氣下,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滿懷著“物是人非”之感。人生聚散,如河銜岸,久久不絕,卻又東逝不回。
? 鴨窠圍的夜晚有人的談話聲,也有羊的鳴叫聲,處處充溢著生活的滋味。或許正是這種最本真的生活之音,才讓作者多年記掛心頭。
圖片發自簡書App
? 那些水手活的多么艱辛、粗糙,他們那樣的生活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卻顯得如此自然。這樣的自然就來自于沈從文先生自身的生命體驗,來自他對湘西的人與事的深厚感情。
? 在結尾處,沈從文先生所描寫的水面上的那光與聲音,使得這意境更加的空茫與悠遠……
? 而這一切的一切,也就構成了鴨窠圍的夜的美好,寧靜與悠遠……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