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而文學名著無疑是燈塔上那盞最閃亮耀眼的明燈。它歷經千年淘洗,遺存華章,福及人類;它開啟心智,滋潤生命,塑造靈魂。它是一種文化底蘊,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圖片發自簡書App
青山翠竹,古樸的吊腳樓,聳立的小白塔,一脈清流相伴隨……正如作者所說“美麗總是愁人的”。沈從文以他特有的筆法,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湘西風情畫。
《鴨窠圍的夜》是《湘行散記》中的一個名篇,是沈從文散文代表作。1934年沈從文回鄉看望病重的母親。他和張兆和商定寫信報告旅途的情況,這些書信后來結集為《湘行書簡》,沈從文的《湘行散記》正是根據這些書簡寫成的。
《湘行散記》表面看來是回鄉的游記,但作家著重表現了湘西的歷史與未來,以及當前現實的湘西與作家創作中構筑的審美理想的湘西的碰撞,已經帶上文化反思的意味,沈從文藉散文自由、靈活地抒發心曲。
而《鴨窠圍的夜》是作家在夜泊鴨窠圍這個靜謐的夜晚把心曲吐露的更為真摯、優美、感人,是整個散文集中最為動人的篇章。
《鴨窠圍的夜》正是通過對水手和吊腳樓妓女的人性美的描寫,使這個夜晚更加美麗迷人。一個漫長、寂寥、寒冷的夜,在沈從文的筆下,勾勒出一幅靜謐而迷人的山水畫。“人性”之光的點點燈火永遠閃爍,溫暖著寒夜中人們的心房......
“人性”有善有惡,自古就有“性善論”和“性惡論”兩派哲學的斗爭。有的作家著重表現“性惡”,而沈從文在湘西諸作卻著重表現“性善”。因此文章所表現出來的便是善良、熱情、誠實、樸素、雄強,這些都是美好的品質,也不應該隨著現代文明而消失,因而它具有永恒的魅力......
而那些既好看又好玩的吊腳樓,那吊腳樓上婦女唱小曲的聲音,那吊腳樓下使人憂郁卻又固執柔和的小羊叫,那河岸邊的大小船只,那趁融雪漲水放下的木筏,那岸上船上的人語聲,那船上忙活著的水手的野話,都在沈從文的“性善”下,在黑暗占領了全個河面時,顯得格外突出又格外溫馨,充斥著的是那滿滿的湘西情。尤其是那木筏上的火光,那吊腳樓的燈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間飄忽動人的火炬紅光。都在漫漫長夜中,作出了最美的“鴨窠圍的夜”。
湘西之妙,妙在水手;湘西之暖,暖在燈火;湘西之美,美在“鴨窠圍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