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通過四段愛情故事展開對愛情的描寫。
少年維特之煩惱#
幻想是逃避現實,是反抗現實,亦是創造現實。無論是逃避或反抗或創造,總得付代價。
因為總得付代價,故必須要犧牲;不是為了幻想犧牲現實,便是為了現實犧牲幻想。
因為兩者不能獨立,故或者是幻想把現實升華了變作新的現實,或者是現實把幻想抑滅了始終是平凡庸俗的人生。
我覺得譯者對幻想和現實的描述很接近于我的感受。沒有了幻想的生活會是很平庸的生活。
徹底犧牲現實的結果是藝術,把幻想和現實融合得恰到好處亦是藝術;唯有徹底犧牲幻想的結果是一片空虛。
忽然想到了責任,欲拒還休,因為給人幻想的余地,所以追求的過程雖然得不到但仍是美好的。當得到了,沒有了幻想,變成了責任。責任不一定會讓人歡樂。
到底怎么樣的愛情真的會使人幸福?
是兩個人平庸攜手走過沒有波瀾的爭執?到老年的時候攜手一起前進?這樣重復的生活是單調還會是幸福?
對于每一個故事,作者將主人公性格刻畫的我覺得至少很符合故事發展。
如浮士德般的簽約,我簽字不簽字呢? 可以為了求知而簽約,但不能為了占有世界……好奇心太強了,朋友。
下雨了,他走下狹窄的螺旋式的梯子。他想:“寫一部浮士德么?已經有好幾部了……
用波瀾壯闊的局面,把自己當模型,描畫出種種英雄;再用他內心的氣息度與他們,賦予生命
權利?在愛情中也有什么權利么?
詭辯啊!即使你要欺弄人,至少得坦坦白白地欺弄。
娶她,無意把自己限制得渺小。人生的第一要義,在于發展自己所有的一切,所能成就的一切。
這是逃避應該承擔的責任,但同時也是事實,吐過真的娶她,可能被束縛,也缺少以后會遇見綠蒂。不會有少年維特的煩惱。
看第二個故事時,我也曾經天真以為嫁給這個注定在演藝生涯不會有何成就的丈夫,是不是還不如嫁給一個更有權勢的。我發現了我的勢利眼。還會為這種勢利眼找借口。
青年的狂熱和社會的消沉對比之下,產生了一種煩躁厭惡的情緒,那時每個過渡時代常有的憂郁,人們統稱之為世紀病。
為什么我覺得這個時代青年有那種狂熱么,還是我周圍的人根本就不會去想狂熱這個問題。匆匆忙碌去追求名和利,美名為之追求事業和美滿生活。但是卻沒有靜下心來思考,那真的就是我想追求的值得為之狂熱的事物么。為什么我總是覺得那樣的時代大家在劇場看劇,在舞池跳舞交談,更是我所感興趣的時代。而不是現在的科技很進步?
既然愛情業的再來一遭,足見人生只是一場平凡的喜劇罷了。
但即在最可怕的絕望的時間,他也知道在這些真切的悲哀之下,另有更深奧的一層,另有一番清明恬靜的境界。將來有一天,他可把那里當做心靈的避難所。
在描寫煩惱的時候,或者凡能感到一種辛酸苦辣的樂趣。
但他藝術家的心靈,對于那么單調的情感已經厭倦。此次的逗留使他的內心生活更加豐富,美妙的感情境界也認識更多;但精華已經汲盡,收獲已經告成,應得動身了。
作者對當時歌德的心境描述好像就是他本人,把歌德的想法描述得很自私但是又符合藝術家會厭倦平凡生活的狀態。
因為一切習慣都是家庭造成之故,他自然與不到多大的沖突。
即使我們逃避家庭的影響,但家庭就是潛移默化對我們影響巨大。
歌德的出走是因為他藝術的召喚與創造的意志戰勝了他的愛情。
他愈覺得題材的平凡淺薄,愈覺沒有傳出自己的故事的能力,同時對于一切文學工作也愈覺得憎厭。
一個少年失戀了這樣的故事真的很平凡,但是在歌德的筆下就可以塑造如此生動。
這種厭惡人生的征象,在愛思想的人心中,尤其來的頻繁。
人生還能給我帶了什么。
他探求他不顧一切地還想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緣故。
最后是一種曖昧而強烈的本能,使他窺伺著胸中神秘的創造物,他覺得它正在慢慢的醞釀成熟。
我活著是為了什么呢?每天的日子是如此單調在重復。我胸中有任何創造的本能么。
他覺得在刺激舊日的創痛時,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因為決意要描寫這場煩惱,他索性把煩惱激成絕望。
很久很久以前認為,煩惱和快感是互不交叉的,但是人的本性是如此奇怪。
他的文辭把他們固定了,浸透了香味,他覺得他們已不完全是實在的人物了。
每個人都在對方的目光中看了驚訝的失神的情態。
因貝爾扎克先生之過#
人生模仿藝術
遠過于藝術模仿人生
——王爾德
一個黃昏在抽著煙卷中消磨過去,大家以毫無好感毫無根據的態度,批評著人們與作品。
巴爾扎克先生之過 開頭第一句。我覺得那樣的黃昏也挺好的。那時候的生活很悠閑,大家不是在即使吃飯時候也是捧著一個手機。人們看書,討論,批評,這樣才會推動藝術發展。作家等也是座上賓。
但像我這樣從無信仰亦無戀愛的人,倒是靠了幻想之力才達到均衡狀態……幻想,是的……我在精神上描畫了一個在理想中使我滿意的人物,然后努力去學做這個人物。于是小說啊戲劇啊,全賴祝我造成這副面具,唯有靠了它我方能得救(這里所謂的的就當然沒有宗教意義)。
真的,和我好像。我厭惡周圍的人那樣庸俗的談話,但是我到底怎么樣才能做得和他們不一樣呢。只能依靠我的幻想,塑造一個使我滿意的人物。但是我的想象力有限,我需要依靠文學作品來評判那些是我厭惡的人,哪些是我滿意的人。所以文學作品幫助塑造了我的幻想。
當我自己覺得平庸可厭的時候,我拿起幾種心愛的樹,尋覓我過去情愫的調子。書本中的人物不諦是我的模型。我對著它們沉思默想的當兒,竟重新發現我往日為自己刻畫的理想的肖像,認出我自己選擇的面具。
偉大的作家所描寫的人物,是他的時代所期望的,而非他的時代所產生的。
連你幻想人物的舉動也有一天會變成血肉的真人的舉動。
所以小說可能對人本性負面影響也會很深。
導致勒加第安失敗最重要的因素我覺得他以為他看明白了所謂的學術,注重精神都是一場空。為了擺脫野心的誘惑,唯有滿足這野心。美麗出眾的情婦免去十年的失敗,少費十年無謂的心思。不想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獲取成功,想一些旁門左道。他的根本的人生認識錯了。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巴爾扎克書看多了,影響了他對愛情權勢的認識么。
勒加第安是一個很聰明的會使用他的目光挑逗的人。他的運氣不好以為靠著權勢可以獲取成功,其實只是被利用。他如果不被調出巴黎,也許可能還會成功。但是被調出巴黎在一個小城當一個老師,沒有上升空間,造成了他的悲劇。他不該把精力用在追求女人身上。他一直揣度這女人的情緒,如果可以把這樣的經歷變成一個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很值得。同時他的悲劇也在于他的負責,他就這樣和德萊利伐夫人在一起了。當然負責是一個人必須做的,但真的有時候是沒心沒肺比較容易成功么?比如歌德假如真的和綠蒂在一起或者和他第一個情人在一起,就不會有維特了。
男女談話中詼虐的語調只是用來遮掩強烈的欲望?
于是一切言辭都含隱喻,一切句子都是試探,一切恭維都是愛撫。
冥想之士愛好天真,力行之士厭惡天真。
人生的成功與失敗到底是靠了什么?
一朝放逐之后,他愛慕權勢的心情會使他去追求平庸的成功。
勒加第安慢慢地讓步,消沉,那時可想而知的。不久,她老了……她卻血氣方剛,肉欲未衰……
所謂人生,只有無聊的惱人的爭辯……隨后由于疾病,由于想忘懷一切的愿望,猶豫什么都習慣了之故,由于野心的相對性,他居然在小小的成功中感到滿足。
他們所說的盡是空洞的廢話,唯一的作用是避免意料之中的襲擊。
一個天才就這樣甘心在小城沒落生活著。害怕去回憶曾經的夢想,變成了曾經所討厭的人。這真的好可悲。逃避可以讓活著容易些,但是夢想呢。
女優之像#
一個天才在人生中常常獲得唯暴君才能獲得的寬容。
常和小乖說,因為你那么聰明,所以我會一直寬容你。才發現我原來真的不夠聰明。
莎麗、瑪利亞、洛朗斯三者的愛情中每一個人都有痛苦的時光。愛情真的是一段折磨人的故事。
我們這些人最易把興之所至的妄念當做真實地意志般去實行,我們比任何人都更易受意氣得役使。
我覺得莎麗是對愛情最執著,會犧牲的人。但真的,她的犧牲真的讓她犧牲了她的所有幸福。看著洛朗斯和別的女人結婚,但是仍舊愛著他。只是因為對妹妹的承諾,而拒絕見洛朗斯。相比,瑪利亞真的有點自私和自以為是,不顧姐姐已經和洛朗斯訂婚,還要插足當第三者。死去之前,以為讓姐姐對自己下承諾不嫁給洛朗斯是對姐姐好,但是卻造就了莎麗悲慘的一輩子。莎麗那么愛洛朗斯,當洛朗斯出爾反爾都全部接受。瑪利亞就幾乎不明白莎麗那深層的愛。人為什么要那么無私為了承諾造就自己悲慘的一身。而且要對會搶自己所愛人的人下那么狠毒的承諾。那樣的無私和承諾到底有什么意義,為了給死去的人以安慰而折磨活著的人么。
洛朗斯就是一個花心的但是同時也因為藝術家受情感控制的例子。
邦貝依之末日#
為了愛情放棄家族的金錢支援,只靠自身努力去獲取名譽金錢。但是愛情卻沒能一直那么長久,兩個人發生矛盾,分離吵架發神經病。年輕時候追求愛情并為此放棄榮譽勇氣可嘉,但最后仍是不能敵過現實的壓力。當談戀愛的時候,是那樣情意綿綿。
如果沒有寫作的野心,他很可能縱情聲色,流連忘返。然而他這種豪華的生活為她共給了第二部小說的材料。
天才總是可以被寬容。
看來這四個故事中還是對前面兩個更有感觸。是因為第二個故事是一個失敗者的故事?書對我們影響造成了我們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了失敗的人生?第一個故事是一個作家的創作過程。但第三個故事是三角戀,第四個故事告訴我們愛情終究會在現實面前屈服?
對于愛情,是一個經久不息的寫作主題,如果還要描繪愛情,應該描述一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