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寫過一篇小文叫《大城小事》,說了一些從一個三線城市到北京以后十幾年的酸甜苦辣的經歷和感受,看到這個話題以后,覺得是更加犀利地分析了這個可能是現在大多數20歲到45歲這樣一個人群所面臨的糾結矛盾的現實問題。
這個問題對只有經歷過兩個城市的生活工作的人才會有感受的。大城床好還是小城房好?大城市和小城市當然各有利弊,小城市生活便利悠閑,沒有那么大的生存壓力,人與人的關系也相對穩定,大城市有小城市無法企及的機會和精彩,同時競爭壓力的可預見性也顯而易見。其實不能同化式的把大城市就說成是人性的叢林,把小城市就說成是安全的小鎮,這個對比并不具代表性了。確實,很多人在大城市奮斗是不成功的,這是人生的真相,很多人努力了一輩子,最后無非是得到了一張床。
那為什么寧愿選擇在大城市生活的一張床,而不是在小城市的那間房?其實還有一點,就是人與人的距離,不錯,小城市人際關系也許相對穩定,因為圈子小,在人越靠近的地方,你的不成功其實會越令你難受。而在大城市卻比較能夠被容忍,大城市是具有包容度的,在大城市,你的人生沒有成功的時候,可以躲在你的小床上面,舔自己的傷口??墒窃谛〕鞘欣锩?,遠親近友每個人都會來問候你怎么了,一個月賺多少?怎么還不結婚或還不要孩子?這個月有沒有怎樣怎樣巴拉巴拉?人的距離近有時反而是非常恐怖的事,所以如果我們相信,人的失敗的比例居高的話,大城市是一個更好的活下去的地方。
同時,大城市閃躲遠親近友的成功機率也比較高一點,在大城市更容易躲得掉別人的問候跟注目,也就是為什么現在一到節假日,這些年輕人就會開始糾結到底要不要回老家,即使回了老家,很多人都會覺得和家鄉有很多格格不入的地方,跟往昔的同學朋友談的話題都相去甚遠,所以待了幾天就找各種理由回到大城市或出去旅行。因為在小城市沒有隱私,感情生活也好,自己的收入狀況,成功與否,都被很清楚地看見。
就像好萊塢電影里的片段,很熟悉的一個場景是,小城鎮里有個小餐廳,忽然之間有一個記者,他可能開車到了這個小城市,他進了咖啡廳,每一個人都轉過頭來望著他,因為大家都不認識這個人是誰,你會立刻感覺到眾人目光的壓力,那個壓力非常大。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壓力是來自于別人,大城市給了我們一種庇護,讓我們免于被別人那么嚴密地監視和注意,這是大城市仁慈的地方,小城市在這方面有些欠缺的。有一天我們都會面對人生失敗的部分,我們會更喜歡那些大城市給予我們的包容仁慈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