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網上看到的一條消息:
打車到清華,車上聊某人前幾年就買房了,真是人生贏家。出租車大爺默默聽了很久說:我家拆遷分了幾套房,但我就是一開車的,你們才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如果你們清華北大畢業,人生的目標就是在北京買套房,而不是思考這個國家的未來,那這個國家真的沒有希望了。
這個消息有偏激之處,但也是寫實的,也因此想寫下這篇文章淺談一下國家的“未來”現在是怎么想的,身邊個例。
其實只要對社會有貢獻,都是國家的未來。不過大家潛意識里的“未來”就是考上好大學的棟梁之材,但畢竟考上清北的是少數人,在這里就把“未來”擴大到“985”高校范圍。
01.
有感而發,問題很簡單,只問了身邊的這三位好友,都是大學生活中的普通學生。
其實小時候想的特別簡單,被問到長大了想做什么,三個字“科學家”,就是想要發明出來先進的技術報效國家,當時甚至連要研究什么都不知道。
但慢慢長大,父母對自己教育的投資越來越大。我高中三年,我媽媽在學校附近租房租了三年,開始是姥姥姥爺照顧,后來專門請人來照顧我生活。都說學習是為自己學的,但是高考我的壓力來源是如果我沒考好,這三年算什么,父母的付出算什么,幸運的是正常發揮考入一所985高校。
成為別人眼中祖國的“未來”是能讓父母感到驕傲的,可以來到一線城市高校讀書學習,但是“未來”遲早要步入社會的,也要吃飯也要有地方睡覺也想讓父母一直驕傲下去,總不能成了“未來”后為在一線城市立足反過來拖累父母,但回家鄉又似乎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別人眼中的“未來”也不過如此。
這是身邊很多同學的想法,畢竟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考慮問題要全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出讓步也是必須的。
身邊的一個學霸,大學四年,三年冬天他都是一身衣服,年年國家獎學金,最后被北大專碩和人大學碩同時錄取,如果有一個好的家庭條件,簡直是人生贏家,但事事哪有那么完美。父母從農村供出一個大學生不容易,一直期望他可以早日工作,可以領著全家從農村走到大城市。讀專碩學校好時間短學費高,讀學碩學校也好免學費但時間長,確實因為學費問題,他最后選擇讀學碩。
確實從長遠角度看,如果專業更好,還能早日工作,即便是高學費,以后可以掙回來的,可以借,但是首先人都有自尊,越有能力的人有時候越不喜歡依賴別人,其次一些父輩的人畢竟在農村一輩子,是有局限性的,最后如果借都借不來呢。
這篇文章還沒寫完,今天早上就看到新聞,“北京樓市調控升級,實施認房又認貸二套房首付比例60%”、“廣州本市戶籍單身限購一套,非戶籍社保3年變5年”、我的家鄉鄭州也出臺了“凡屬補繳且補繳日期在2017年3月17日之后的社會保險證明、個人所得稅完稅憑證不再作為購房的有效憑證”。
在大環境下,即便是祖國的未來,也要有生活的基礎,才能在各行各業更好的工作。
02.
其實現在在一線城市有房產的人大致是三種情況:
一是本地人;
二是在08年之前買房的人或在父輩資助首付下買房的人(外地人居多);
三是有錢到不在意房價的人少數)。
之所以分這三種情況,其實是想說在現在的房價下,很多情況和以前大不相同。
以前感覺資產百萬,可以富足安樂生活一輩子,但現在在一線城市連廁所都買不起;
以前感覺有輛車開,可以在鄉鄰面前炫耀許久,但現在車已經多到限號仍堵兩小時;
以前唱帶你看大海,能讓我們自由自在地戀愛,但現在歌詞都是給你買最大的房子。
時代在變化,標準也在變化,因此在現在拿出來以前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在體制內工作就一定安逸嗎?好學校出來就一定拿高工資了嗎?成為祖國的“未來”就不能考慮房價了嗎?
03.
在這里想到家里的一個親戚,按輩分我是要喊叔叔的,聽長輩說他學的是建筑畢業后自投簡歷,先去深圳后在廣州安定下來。當時的想法就是我輩楷模,在2000年的時候有這種覺悟和舉動,怪不得能在一線城市有穩定的工作還獨立買房。
結果今年元旦有事去廣州見這個叔叔,從廣州南站出來后開車直接上了高速,大概一個小時多一些,到了佛山市順德區下車,又開到了北滘鎮,雖說在南方城市之間的界限不明確,但這也絕不能說是在廣州買的房。
吃飯時談論廣州房價,叔叔說廣州市內他不太了解,北滘鎮這邊房價現在大概一萬五左右,當時買的時候8000,其實這不如內地二線城市的房價高。從我個人角度來說,不能理解背井離鄉,遠離雙親,在外生活十幾年,現在在一個鎮上居住,兒子到10歲只去過廣州市內三次,年過40被剛畢業的年輕人領導,隨時面臨被裁員的壓力,這種生活的意義在哪里。
每個人的觀念不同,雖說不理解,但這種在外努力奮斗是值得尊重的。可面對他所說的,現在在一線城市讀書,將來在一線城市定居是必然的事情,當年我們條件不好都能走到廣州,你們現在條件這么好,留不下來就是自己不努力這種說法,不認同。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等自己達到自己所說的標準,再來要求別人。
04.
首先談了部分祖國“未來”的心理,其次談了現在的標準在變化,最后是父輩對在一線城市讀書工作人的錯誤理念。其實這也是現在很多人壓力的來源所在,在外工作辛苦,如果連親人都不認可不理解,那可能焦慮抑郁的人數只會越來越多。
沒有做問卷調查,不能得到大致的準確數據,想法只是來源于和朋友之間的聊天,因此不能以肯定的語氣說出到底在“985”高校中別人眼中的祖國的“未來”,選擇“的是大城床”還是“小城房”。
其實每個人做出的選擇都受自己獨有的環境因素所影響,留在北上廣不容易,下決心逃離北上廣更不容易,因此不要以自己想當然的標準來要求別人,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和努力。
我個人希望在畢業以后可以去北京感受兩年到三年的時間,有好的機會留下奮斗,沒有好的機會,不必強求。
圖片---個人拍攝及截圖
文章---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