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這本書記述了一位文人干部下鄉扶貧一年的種種故事。大西北的大旱年,留守在各個村莊里的老人為兒女、為農活忙忙碌碌,莊上的孩子們日日地巴望著城里來一位老師教自己讀書識字學算術。這位下鄉的干部就這么自然地身兼干部、教師、家屬等數職。同時城市的發展也影響著村莊的變化,年輕人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許多莊上留下的風俗習慣也日漸消失。一切就這樣自然地改變著。
? ? ? ?村莊里沒有電話,大伙要給城里的親人捎話便要爬上村里僅有的那個信號點。村子人的口音是極重的,作者花了不少字眼解釋那些城里人一聽便早早劃清界限的方言詞匯。在我剛開始閱讀的幾頁里,這些字眼一定程度的擾亂著我眼部傳達至大腦的信號,導致我時常要回過頭,將一句話再讀一遍。好在后來摸清了規律,再看到這“哏”“喔”“咧”便一掃而過。或許,讀書的人可以不把這些字眼放在心上,可莊上的人明白,這樣的詞有且只有上莊的人們才說得出口。
? ? ? ?一方面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時間與空間對我的誤導。曾幾度,看著作者用來形容村莊的詞語這般原始、郊野,形容村莊的人們如此簡單、古樸,我仿佛回到了幾十年前的時代,卻又時而在希望的田野上聽著人們哼唱江南style。村子的人們過著仍然清貧欠發展的生活,卻又不得不和已經發展起來的城市產生聯結。新與舊,老與小就這樣對比又聯系著。
? ? ? ?另一方面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人們對干部的敬意。多少個故事都隱約地透露著村民將干部當作“皇帝”“大人物”一般地看待。對于下鄉扶貧的黨員新面貌多少還有些擔心。怕自己招待不周,怕干部嫌棄家里不干凈,怕得罪了大人物。只剩親眼看著了現下的干部們真的成了人民的公仆才多少安了心。更為細節的是,村長剛開始接待這位干部教師時還為孩子們沒有教書先生而苦惱,到本書結尾興奮地接待著來訪的資助大亨,村莊在進步,政府機關的干部們也在進步。
? ? ? ?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這本書,那就是樸實。下鄉的干部沒有架子,樸實。莊上的人們說話耿直,樸實。倒是有一點,作者真就把莊上的山與壕給一個個地羅列出來,可見這長篇小說都是這么十幾行一大段的給寫出來的,現在想想,可能這也算一種樸實,哈哈。
? ? ? ?最后,這本書對于我最大的收獲,便是喚醒了我對家鄉的認識。從小父母在外經商,帶著我離開故土一去就是幾十年。長大了,因為戶口問題又被送回家鄉讀書,可這時候的我都已經到了青春期的年紀。看著縣城中學里四面透風的課桌,身邊黑黝黝的同學們從此成了我的伙伴,說實話,心里是不好受的。當年聽著父母總在自己耳邊說,等你們幾個孩子大學畢業了,我和你爸爸就回老家種些菜園子養老等,實在不明白,那所謂的老家到底有什么可留戀的。如今回想起,才明白,這就是兩位長輩的家,那里更有我的祖父祖母、父老鄉親,我們的身上都有著相似的血液。回過頭想想,我們又何嘗不是從地方來到城市,沒有農民,哪來的糧食,沒有農民工,哪來的城市建設。
? ? ? ?以前聽到人們對農民工的評價有褒有貶,卻從沒有深切的體會與思考。如今,總算有了一些自己的小小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