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
如何在日常決策中抵抗誘惑
二、動機:
很多時候,有些誘惑無法抗拒,會帶來困擾
三、16格:
1.判斷偏差。 在我們為某個人或者某個情境定性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便會對所有與我們的判斷相左的證據視而不見
2.我們所有人都很容易陷入受到非理性行為支配的境地。不過,通過更好的認識這些心理力量難以抗拒的誘惑,或者,我們在未來再次成為它們受害者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3.我們的行為和決策過程,會受到一系列心理潛在傾向力量的影響,這些潛在傾向力量的作用和普遍性,遠比我們大多數人想象的大得多。在本書中,描述那些導致我們搖擺的力量
4.這些隱秘的潛流和力量包括 損失厭惡(即我們避免遭受可能損失的強烈傾向)、價值歸因(即根據我們對某人或者某事價值的最初感知,為它們事先賦予某些特性的傾向)、判斷偏差(即對那些與我們對某人或某情景的最初判斷相左的證據視而不見)
5.遭受損失的痛楚,往往要比賺錢的快樂強烈的多
6.兩種力量-對損失的厭惡和牽累 - 的每一種,都能單獨對我們產生強大的影響,而當這兩種力量整合起來時,我們會更難逃脫它們充滿誘惑的魔力
它們為自己挖的坑越深,便越會繼續挖下去
7.價值歸因是指我們基于對某人或者某事的“感知價值”,而不是客觀數據,為其灌注某些特性的傾向
8.在日常生活中,就確定什么事情才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價值歸因扮演者 “心理捷徑“的角色。 當我們遇到一樣新東西、某個人或者某種情境時,我們賦予他們的價值,會塑造我們對他們的進一步感知。 價值歸因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認知。我們可能會拒絕”無關緊要“的人提出的想法和言辭,可能會盲目贊美身受尊敬的人提出的建議
9.當我們過于廣泛的運用”價格標簽“的時候,我們的理性判斷就會受到蒙蔽
10.我們可能已經錯過了很多值得關注的東西,而原因則在于我們對它們的價值形成的先入之見
11.價值歸因如此強大,以至于足以將我們的客觀判斷和專業判斷推出正規
12.這正是價值歸因和”判斷偏差“的心理控制力,為它們貼標簽的傾向,以及我們的能力缺失(一旦做出判斷,就無法重新審視這些判斷)交匯的地方
13.你一旦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標簽,你就不會再去關注那些雖然重要,但沒有在你劃定的范疇內的信息了
14.問題在于,當我們要做出判斷時,我們都會對自己的預測能力過分自信,都會對未來變得過分樂觀
15.很顯然,對客戶來說,更重要的是,要感知到對待自己的過程的公平,而經理們通常卻 給利潤和結果賦予了太大的重要性
16.就像我們大腦中有兩個不能同時運行的引擎。 兩個不同的引擎需要用不同的燃料來驅動,此外,啟動兩個引擎所需的燃料量也不同。啟動利他中樞并不需要太多燃料:你需要的,只是自己正在幫助他人或者給他人以正面影響的感覺。但是,啟動愉快中樞似乎需要更多的燃料
17.當我們過于看重短期目標的時候,我們避免遭受損失痛苦的自然傾向,更容易扭曲我們的思維。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我們選擇了長遠的觀點,那么頃刻間,潛在的損失看起來就不會那么可厭了
18.牽累是指我們無法放棄某一計劃的力量
19.我們必須接受即成事實的現實,這時候,更好的辦法是轉變方向,而不是讓自己越陷越深
20.處理扭曲思維-這種思維方式是價值歸因的結果-的最佳策略,就是觀察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只看表象。 你的最初印象可能是錯誤的,你必須做好接受者一事實的準備。只是意識到我們正在基于假設-對某個情景或者某個人價值的假設- 作出判斷,就能讓我們擺脫這種影響和控制
21.把影響我們對一個人或者一件物品價值判斷的因素了解的越清楚,我們被價值歸因影響的可能性就會越小
22.個人建構理論教給我們的是,要保持靈活性,要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事物。這就叫做判斷性思維。它讓你學會輕松面對復雜甚至有時是矛盾的信息,讓你學會在得出結論之前,花時間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事情。判斷性思維就像在對某人下結論之前,強迫自己先行來一個”等待期”一樣簡單
23.我們人類依然會受到非理性心理力量的影響,這一力量會阻礙我們對周邊世界進行理性觀察。事實上,我們都曾受到過那些與理性和理智毫無關聯的因素的影響和控制。只有辨別并理解這些感受的隱性世界,我們才有望削弱它們的力量,才有望抑制它們對我們的思維和我們的生活的影響力
四、要點:
1.損失厭惡(即我們避免遭受可能損失的強烈傾向)和牽累(我理解是沉沒成本)會導致決策錯誤,解決辦法是少看短期,多看長期,& 接受損失,轉變方向,而不是越陷越深。
2.價值歸因(即根據我們對某人或者某事價值的最初感知,為它們事先賦予某些特性的傾向),先入為主的想法可能會產生偏見,我們應該跟關注客觀數據,而不只是感知到的信息做出輕易的快速判斷。處理扭曲思維-這種思維方式是價值歸因的結果-的最佳策略,就是觀察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只看表象。 你的最初印象可能是錯誤的,你必須做好接受者一事實的準備。只是意識到我們正在基于假設-對某個情景或者某個人價值的假設- 作出判斷,就能讓我們擺脫這種影響和控制
3.判斷偏差(即對那些與我們對某人或某情景的最初判斷相左的證據視而不見)。你一旦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標簽,你就不會再去關注那些雖然重要,但沒有在你劃定的范疇內的信息了。要保持靈活性,要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事物。判斷性思維就像在對某人下結論之前,強迫自己先行來一個”等待期”一樣簡單
五、總結:
1.我們通常厭惡損失,解決辦法是看長遠點,別只看著短期; 沉沒成本會導致人被損失所牽累,解決辦法是接受損失,換個思路
2.我們通常會根據第一感知的印象產生錯誤的偏見,解決辦法是關注客觀事實和數據,而不只是根據感知到的信息做出判斷。第一印象可能是錯的
3.一旦我們給人或事貼了標簽之后,我們會收到快速決策的好處,同時我們對標簽之外的部分會視而不見。解決辦法是:要跳出這個偏見,從不同的角度去重新審視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