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們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是理性的,但實際上我們還是會作出一些非理性的舉動,有時甚至不自知,那如何減少不理性的行為呢?
《搖擺》這本書我讀得很慢,反復地翻閱了好幾遍,其中有很多的常識性內容,所以閱讀起來也比較輕松有趣,個人收獲主要有3點:
1.了解了生活中那些常見的、會讓我們產生非理性行為的誘因。
2.對自己過往所做的一些決定和非理性的行為作出了解釋。
3.追溯觀點形成的原由,盡可能的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事情,減少作出非理性的舉動。
接下來我將結合本書的核心內容來進行分享,歡迎交流。
損失厭惡
單單是“損失”這一詞,相信就會給人一些不好的感受,而潛在損失越重要,我們對損失的厭惡也就越強烈,由此便會盲目做出一些非理性行為來回避損失。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有些股民已經虧損很多了,明明知道手中股票漲回原來高位價已是不可能,還是舍不得賣出及時止損,期望后市還會上漲拉升,結果越虧越多。
前兩周我在餓了么上面點外賣,支付的時候提示開通超級會員立減5元,會員權益是每月送20元無門檻紅包,滿5筆訂單還會送5元,我看了下連續包月是8元,然后就開通了。
這樣看起來確實是很劃算,但我實際點外賣并不多,而且每月送的20元紅包也是分階段的,顯然這是一次非理性的消費。相信你知道了“厭惡損失”這一誘因也會猜想到我當時的心理活動,我其實是在為一種可能性買單。
換個視角來看,發現營銷中很多案例都有運用到這一心理,想想你有沒有購買過可能并不需要的服務和產品呢?當時出于什么想法呢?
價值歸因
價值歸因是指當我們遇到一樣新東西、某個人或某種情境時的最初感知,而為所其賦予某些特性。
不管是一件商品的價格,還是一個人的穿著,我們會根據過去的所積累的經驗來形成一個初步的判斷,例如這件商品大概價值范圍。
其實只要我們需要作出判斷,價值歸因都會從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往往也會改變我們的真實感受。比如你在看到某部電影前,可能對這部電影的觀點就已經被大家評論“定性了”。
一旦定性,就會產生判斷偏差,便會對那些與自己最初判斷相左的證據視而不見。可見價值歸因足以將我們的客觀理性推出正軌。
判斷標簽
面對海量信息的狂轟濫炸,我們會利用判斷標簽來組織、簡化信息。
即便沒有得到清楚的“標簽”,我們也會為他們賦予某個價值,從而創造出自己的價值判斷標簽。
你相信嗎?其實一個詞語就具有改變我們對另一個人全部認知的力量,當我們聽到對某個人的描述時,無論這些描述有多么簡短,它都會塑造我們對那個人的感受。
不妨想想看,我們根據別人某個人不經意的描述,就形成了對他人的判斷,這種情形出現得有多頻繁。
再分享一個神奇的心理效應:
當我們“被貼上標簽”時,我們很容易開始按照人們賦予我們的方式付諸行動。我們會去迎合由他人的判斷為我們創造出的模式。換句話說就是,這一“貼標簽”的過程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在我們“為他人貼上某種標簽”時,我們就會接受我們所賦予他們的特質,在心理學界這種對期望的反應被稱為“變色龍效應”。
如何減少非理性心理的影響
1.著眼于未來。
當我們過于看重眼前利益時,避免遭受損失的心理便會局限我們的思維。如果我們以長遠的眼光來看,潛在損失就不會那么令人厭煩了。
2.觀察事物的本質。
把影響我們對一個人或物價值判斷的因素了解的越清楚,我們受價值歸因影響的可能性就會越小。
同時,做好準備接受自己的判斷可能是錯誤的這一事實,其實只要意識到我們正在基于假設——對某個情境或某個人的價值的假設而作出判斷,就能讓我們擺脫判斷偏差帶來的影響。
3.保持靈活性。
在得出結論前,盡量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