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電影不需要劇情,透過光影就能感受整個世界。
一開始不明白為什么取名《頤和園》,畢竟電影中出現的不多,過多的裸露戲、狂熱的氣氛和寧靜祥和的頤和園仿佛總是隔著一層,在猶豫掙扎中彷徨不知所依,這種情緒總歸要有一個安放的所在,這就是頤和園的意義,精神家園在人間的寄托。
讓我們透過劇情,來談談愛情。解脫是一種發自于心的安寧的狀態,但是一道枷鎖解開了,千百道枷鎖在等著,寧靜畢竟只是暫時的狀態,四處流浪的靈魂找不到歸路,偶然的相遇迸發激越而熾熱的愛欲,這就是影片中的愛。它不安定,總是在索取,攥緊了你的心又無處安放,愛欲的宣泄麻痹了你的滿足。那大片的裸露看似愛欲激情,其實是極端的情感需要,它脆弱,是一種病態的狂歡。裸露與性愛是禁忌嗎?是的話就挑戰它,不顧一切,飛蛾撲火,盡管睜開眼還是茫然不知所措。這時的男女是寒鴉,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就像人在成長,愛在學著暗自生長。
當情欲不是愛的一切,它靠什么而活著。靠在人間活著。再狂熱的情感也要漸漸熄滅直至平淡。當青春耗盡,生活只有眼前的茍且,活著仿佛成了最不想提及的困厄。這時的愛又在哪,是否還在等著。按通俗的劇本,這時他們應該在頤和園不期而遇,相視一笑,攜手下一段人生。而電影的可貴就在分別,兩段人生就算再相遇,也不再有交集。談愛嗎?還是談性?都不對,古典的相逢,應該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而當下,卻是你不言我不語,愛情已失去,恩愛也失去,看似錯過的只是一時,回首已是一世。這段刻骨銘心的愛終于是逝去了,還有下一次嗎?有的,只要活著,人類是最貪婪的動物,無時不刻不在索取,有人為愛殉道了,有人踏著鮮血前行。
有愛恨就有纏綿,有孤獨就有幸福。
生活的美就在它無所不在的姿態。人間是帶有煙火氣的詞,我們生活在這里,卻總幻想著逃離。缺失精神家園的現代人,總是在尋覓,他們焦急、無助、脆弱又頑固,哪怕是愛也安撫不了游蕩的靈魂。從不回頭,從不后退,當路越走越窄的時候,才發現失去的似乎是最美好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飛卿早早就告訴過我們,可是發覺需要太多的波折。讓我們再次回到頤和園這揮之不去的意象,每次想繞開它談談現代人的愛欲,但潮起潮落總有盡頭,離開了這段在狂熱時期偶爾的靜謐,回憶是那么單薄。它不再是寧靜的所在,而是思緒的燃點。多少次,我們走過它的身旁,在那里停留,在那里取暖,我們懷念著那些年幼稚的自己,欽佩著那不顧一切的勇氣,那是一面鏡子,是一處反躬自省的精神家園。
愛就在人間,你見過他,他在等著你。
?????????????????????????????????????????????????????????????????????????????????????????????????????????????? 2016年3月10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