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摩尼去世以百年,佛教開始分化,主要原因是佛教中有很多沒有說清楚的理論讓大家產生了分歧;畢竟一個人的智慧是難以和千萬人抗衡的。佛教第一次分裂產生了上座部和大眾部,慢慢的分裂成為了十八個不同的部。
這種分裂與與教團的分派有關,原始佛教發展到佛滅度百年后,宗教色彩極濃,跟婆羅門和耆那教一樣,教團組織是依據戒律來行事的,不同的戒律就產生了不同的派系。
兩大部派分裂,實際上也跟對佛學理解上的分歧有關,這要追溯到原始佛教本身,佛陀在世的時候,對哲學的根本問題采取了回避的態度,如“十四無記”等書都記載很多不能回答的問題;例如世界有邊無邊?有常還是無常?身和命是一還是異樣等問題,佛陀都沒有很好的回答。例如身與命的問題:佛陀認為在人的一生中就可以得到解脫,釋迦本人在三十五歲成道,固然已經解脫,他的弟子中得阿羅漢果的人,也可以不再受業的支配,得到解脫。
但是那些未得到解脫的人將如何解釋呢?自然會牽涉到有命無命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不能置之不理的。還有就是十四無記中最后的問題是人死了以后是有還是無?這個問題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了,佛滅之后就更加突出了。本來佛臨死時曾對弟子說,我死之后,你們要依法,依自己??墒切纬勺诮桃院螅粌H不能完全依法,也不能完全依自己,反而依佛了。
關于涉及到佛陀未表達清楚的理論,上座部認為要繼續維護佛陀原來的理論,采用『分別說』的態度;但是大眾部則主張『一說』的態度,認為佛說的要全部肯定。
所以分裂的根本問題是佛的理論還不成熟和完善。
第一次分裂后又過了百余年,又進行了更多次的分裂;在《論事》第一品中就提出了普特加羅(本我)是否存在的問題,因為佛陀是否定本我的;但是大家都覺得這個是應該有的,犢子部是首先提出是有的,但是化地部則認為完全沒有。這次犢子部和化地部關于普特加羅的爭執被記錄下來了。這是佛教的第二次分裂。
到了公元六世紀,哲學分裂出來的各個部派之多如圖所示。
可以歸為四大系統:一、上座部。二、正量部。三、大眾部。四、說一切有部。
每一派系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原則,各個派別的主張多,不易掌握,這里有個方法,就是用訶黎跋摩寫的《成實論》,他寫這部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評議各部的書法,因此他歸結各家的根本主張為十論。
一:法,是否客觀存在?不僅講現象,還要講時間,就是說,現在是實在,過去和將來是否實在?這個叫『二世有無』。
二:一切有無?即一切現象是否都有?
三:中陰有無?人死到再投生,中間過渡的狀態叫『中陰』,有沒有這種過度。
四:漸、頓問題,在實踐上領會四諦謂之現觀,這種現觀是漸得還是頓得?
五:羅漢有退還是不退?
六:隨眠(使人煩惱的習氣)與心相應還是不相應?
七:心性是否本凈?
八:未受報業是否還存在?
九:佛是否算僧?
十:有無人我?
這十項包括了當時各派的重要主張。
在貴霜王朝,印度開始有了佛像菩薩像的雕刻了,本來佛陀規定,是不許偶像崇拜的,所以大家也沒有刻像。但是有一些希臘人的后代開始信佛后,本來他們就有崇拜偶像的習慣,覺得不能沒有佛像,于是他們就開始了雕刻佛像,所以你會看到早期的佛陀造型會有希臘雕塑的影子就是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