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談談拖延者的心理。
讀《拖延心理學》的過程中,我慢慢地意識到,自己對于拖延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在我自己長久以來形成的觀念中,拖延在大多數時間只會發生在當你面對一件不那么重要的事情,或者是面對一件不知道如何開始的事情的時候。你會盡可能的往后推遲這件事情開始的時間,僅僅是因為你不想開始,或者是不著急著開始。
但其實在拖延產生的背后隱藏了很多更深層次的心理活動。
因為恐懼失敗,所以拖延。
在面對一件自認為有著較高要求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害怕,害怕在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之后獲取的結果達不到預期。
對于失敗的恐懼有的來源于追求完美,即陷入這樣的思維怪圈:總覺得做一件事情的結果直接反映出來的是自身的能力,而能力又決定著我的價值。如果我表現平庸必定會招致輕蔑。所以我選擇了拖延,但僅僅是因為我選擇不去競爭,并不代表我沒有能力做好。
因為恐懼成功,所以拖延。
“我渴望成功么?”
毫無疑問,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我們偶爾會走向極端:既然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萬一我太成功了,豈不是就淪為了工作的犧牲品,從此和愜意的生活說再見?
又或是產生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成功了,那跟我一起付出努力的小伙伴們會不會對我冷眼相待?
因此我們拖延,避免成功可能給我們帶來的孤立。
因為要爭奪控制權,所以拖延。
面對多變的世界,我們會選擇將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上,以確保事情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運行。
當一個我們不太喜歡的領導要求我們必須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以拖延應對,用這樣的方式來顯示出爭取獨立性的強硬,增強自我價值感。同時,也報復了他曾經給我的怠慢、欺負或傷害。
因為脫離了心理舒適區,所以拖延。
如果是一個喜歡有人陪伴和支持的人,他在團隊中會干勁十足、想法頗多,但當他因為獨處而大腦空白,又羞于求助他人時,他會陷入拖延。
反之,如果是一個喜歡與人保持距離的人,他會害怕被親密關系消耗掉太多的能量,害怕自己疲于應付,同時也害怕自己努力的成果遭人竊取,所以他選擇拖延。
以上這些,有沒有哪個有你的影子?
如果有,那么下面的反擊拖延信條就尤為重要。
1.沒有十全十美的事;
2.努力嘗試是好事,跟愚蠢或軟弱沒關系;
3.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再正常不過;
4.不敢去經歷才是真正的失敗;
5.每個人都有局限;
6.只要值得,犯錯又如何;
7.挑戰有助于成長;
8.我有成功的權利,我能接受別人對我的看法;
9.這一次沒做好,下一次還有機會;
10.遵守規矩辦事并不說明我弱勢;
11.真正在乎我的人會跟我坦誠相待,接受真實的我;
12.答案不是唯一的,我要找感覺對的答案。
請容許它們進入你的思想生根發芽。你將擁有嶄新的生活態度,更加自信,勇于嘗試和冒險,而不再一味地尋求拖延的庇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