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春節的原因,所以得到了充分的時間與電視機接觸。電視在歷史進程中擁有不可磨滅的意義,在這個進程中,不僅電視占領了客廳,另一方面,電視附帶的廣告也被用戶默認接受。在最有影響力頻道的黃金時段投下廣告,這在多年來已然成為傳統企業與品牌的推廣手段之一,甚至成為了部分企業證明自身價值的必要手段——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在體育頻道再也看不到某個體育品牌的廣告,你會不會懷疑這個品牌是否還存在。
以往的電視廣告基本都被所謂的“傳統行業”占據——這個稱呼也是一些科技媒體記者送的,即便這些行業從汽車到體育到保健再到生活用品。但是今年有些不同,僅以受眾最多的央視為例,春晚前的那段時間幾乎成了國內幾大互聯網公司的走秀:微信支付、騰訊微視、小米、京東、手機百度、趕集、58同城、360等等。其中部分廣告在隨后幾天的出境頻率堪比“哪里不會點哪里”了。
這是件有趣的事情,曾幾何時這些互聯網公司喊著要“革”傳統行業的命,要用沒有人能說明白的“互聯網思維”改革這個時代。有那么一段時間電視與紙質傳媒在這些行業看來都是過于老舊,不符合互聯網的特質,那個時候很少看到傳統傳媒上被互聯網企業的廣告占據(當然多半是不想花這個錢)。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當年360請的主持人劉儀偉代言廣告,整個場景就一個:劉拿著話筒大喊“360殺毒永久免費”,就這個廣告孤零零地在央視循環播放。如今再想擠進這個圈子可不會這么簡單。此外,如果你注意現在的地鐵上,尤其是在北京,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各種互聯網產品廣告覆蓋。這在三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這些事情意味著許多,其中就包括,在這一年的國內,互聯網行業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新興行業了,甚至可以夸張地說,它們已經成為了傳統行業。
“傳統行業”這個稱呼可能會讓部分互聯網從業人士不滿意,畢竟這個詞充滿了陳腐與老氣,完全不像互聯網所傳遞的開放、平等、自由與進取。沒錯,即便誕生20年,互聯網依然具有上述特征,但在國內這個市場環境下,到了今年還有誰敢不臉紅的把那些形容詞放在國內這些巨頭企業上。2013年年末馬云先生給員工的內部郵件里寫道“以前,我們對別人,別的行業呼吁,天變了。今天我們發現自己頭頂上的天也變了,我們腳下的穩健土地也在變化。”雖然沒有明說,但毫無疑問可以感到老馬的憂慮。作為對比,馬化騰先生在2013年一次演講也展示了變革的過程以及與傳統行業結合的思考。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不要再清高地站在一邊標榜自己與他們的不同了,事到如今,我們都可以成為傳統行業。這個稱呼不應該對事物的本身有所改變,任何一個行業都存在創新與不拘一格,他們用新的方式改變自己、推廣自己。2013年我最討厭的一個詞是“互聯網思維”,似乎一切“傳統行業”只要沾上互聯網就可以翻天覆地,而不走這條路的只有被貼上“老氣”的標簽。但是怎么會有一個思維被冠以某個行業的名稱呢?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么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又拼命地進行地面推廣,美名曰“接地氣”呢?這是什么思維?
所以行業彼此之間不存在什么差異,總不能說互聯網是為了改變事件,做洗發水的就不配說改變世界(某種程度上,后者甚至更早的參與到了改變世界的進程中)。而當一些企業采用了互聯網行業的某些手法時,您也甭一本正經地給人家冠名“互聯網思維”了,這只是企業不斷發展與創新的必由之路?;ヂ摼W只不過是更適合當下的手段,僅此而已。
一個新興行業演變成傳統行業不是什么難堪的事情,當年IBM風光的時候、微軟鼎盛的時候不也光環籠罩么?如今為了彰顯自己的格調就要劃清界線恐怕不妥吧。目前來看,要從互聯網行業劃界限的應該是更加“新興”的移動互聯網行業吧,祝君一路順風。我知道當一切更穩定更龐大的時候,這一切就不那么“酷”了,對于一些從業者而言,缺少那種“酷”的感覺是難以接受的。但想想吧,即便扎克伯格延續著前幾年只愛穿阿迪拖鞋的風格,Facebook還是忽然從幾年前最“酷”的公司名單上下滑了。所以,重要的難道不是自己在做一件自我感覺很“酷”的事情么(即便你姑媽從不這么認為)?
傳統的進程永遠是這樣,起初你認為這里與眾不同,雖然渺小但足以撼動世界,當你與更多人一同做這件事情,把這件渺小的事情慢慢培養,看著它開花結果。終于,它如你所料,可以撼動這個世界,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在這漫長的過程中,你們也成為了傳統。
當然,這沒什么大不了的。
——————————————————————————————————————
圖片:<Zebrocerous> 作者:Ilene Me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