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至今沒有走上人生巔峰,大概是因為得了拖延癥晚期不治之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千古話題——拖延
不知道你有沒有下面這些相似的經歷?打開英文書,準備讀三章。剛坐下,想泡杯咖啡,泡咖啡的間隙刷了會兒微博,看到喜歡的綜藝更新了,不由自主地點開看起來。轉眼已經12點多了,書一個字沒讀,然后懊悔地去睡覺,明天起來卻依舊如此。
? ? ? ? 離項目答辯還有4個月,放心玩;還有2個月,慢慢來,還有2個星期,有點小焦慮;還有兩天,抓狂,東拼西湊,潦草地寫完。
? ? ? ? 立志夏天到來之前要每天鍛煉1小時,瘦掉20斤,做好了計劃表,下載了運動軟件,買了瑜伽墊。結果夏天都快過去了,軟件用過3次,瑜伽墊還是新的,體重原地打轉。于是再次下定決心,冬天到來之前再瘦成一道閃電。
? ? ? ? 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中國有80%的大學生和86%的職場人都患有拖延癥。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絕不開始工作。13%的人沒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 ? ? ? 書櫥里《資本論》都落灰了,還只會刷朋友圈“10分鐘看懂經濟學”。裝滿了哈佛公開課的硬盤被塞到了箱底,《延禧攻略》卻已看完了全集。下載了各類時間管理app,用了三天就永遠躺在手機里。
? ? ? ? 在拖延這件事情上,人往往比他能想到的底線還要爛。剛還在準備工作,反應過來已經平躺在床上,能感受下這種要求和能力差太多導致的片刻絕望么。越拖越沮喪,沮喪變絕望。99.9999%的拖延,都是潛意識主導的逃避。
? ? ? ? 簡·諾克在《拖延心理學》中說: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不是一個時間管理的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它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
? ? ? ? 說得好有道理,舉雙手贊同。
? ? ? ?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過于關注自己一時的情緒,是不懂得推遲滿足感的一種表現,就像小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就非要馬上得到不可一樣,這樣的做法會大大削弱一個人的自制力。例如覺得自己不開心了,得放松一下,上上網;感覺有點小累,先看一集劇休息下......這樣因為不自制而導致的拖延更容易把我們拉進“焦慮怪圈”。
? ? ? ? 一邊制定完美的計劃,下定決心好好完成,一邊玩著手機,一邊心里又想著:“這次我得早點開始。”、“我得馬上開始。”焦慮開始加重,壓力也逐漸加重,卻又繼續埋頭玩手機。之后回顧自己所浪費的時間,陷入到已經無法挽回的焦慮與矛盾中。
總是一邊管不住自己,一邊嫌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好。
? ? ? ? 心理學實驗表明,從長期角度上來講,滿足自己一時的情緒需求,會降低一個人的自我滿足感和幸福感,想想因為玩樂休閑而拖延了工作后自己的負罪感和焦慮感就知道了。
? ? ? ? 還有一些人,面對那些需要極大腦力付出,或者有創造性想法的任務時,思路堵塞,拖延就會發生,他們往往想法多變,為了追求完美而拖延。
? ? ? ? 例如被稱為“拖延史上一顆閃亮的明珠”的導演王家衛,《春光乍泄》拍了又拍,讓演員忍無可忍,一度從阿根廷返回香港;《重慶森林》拍攝時,王家衛幾個月拿不出一個劇本,害得一群演員每天眼巴巴“等米下鍋”;《一代宗師》,前后籌備13年,拍攝又歷經3年,被笑稱為“一代失蹤”。
? ? ? ? 然而大多數人的拖延,并不是因為苦思冥想追求完美。恰恰相反,他們往往喜歡拖延那些需要集中精力,深度思考的事情,而選擇容易的、不需要思考的任務去做。
? ? ? ? 一生都在做沒有挑戰的事,所以也成了平庸的大多數。有多少人靠“截止日期”這四個字活著。
? ? ? ? 上大學的時候,學校里流傳著一種說法:“我校同學每天學習18個小時,每周學習7天,每學期學習1周。”
? ? ? ? 然后在論文截止日期前1天,跑去自習室通宵,在最后一分鐘,以800米沖刺的速度跑到老師辦公室把作業交上去。我甚至還總結出了一套“拖延哲學”:在截止日期前3個小時可以開始醞釀,前2個小時,往往都是思如泉涌、效率最高。而在這之前的時間,完全可以用來干點其他的事情,這才是對時間最高效的利用。
? ? ? ? 但是,這種“拖延哲學”的本質就是為了拖延,而尋找了一個借口。
? ? ? ? 可怕的是拖延癌晚期不自知,還為拖延找一個完美的理由。人生很多事情不會告訴你哪一天截止,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 ? ? ? TED中有一期關于拖延癥的演講。演講者Tim Urban認為拖延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截止日期的,拖延的影響會被限制在一定時期內。但還有一種拖延,是沒有截止日期的。這種長時期的拖延,更不易被人察覺,也更少被談論到,它在無聲無息中折磨著人們,是大部分長期抑郁和悔恨的根源。
? ? ? ? 之前《朗讀者》熱播,很多人都被氣質如蘭、詩詞信手拈來的董卿圈粉。卻不知這么多年來她不管再忙,都會保持睡前讀一個小時書的習慣,而諸如手機這樣的電子設備,也從來不拿進臥室。她曾說:“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
? ? ? ? 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未來折扣”,是指當一件事離完成還剩下很多時間,那么這件事看上去,就沒有它實際上那么重要。很多事情是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的。這些事情開始就沒有截止日期,直到你全情投入,才會有一點起色,看到一點進展。
? ? ? ? 而我們很多人都只愿意做速成的事,而不做對未來很重要的事。哪怕知道立刻去做件看似沒有成效的事情,10年后就可以走上人生巔峰,也拖延著,最終沒有成為那個想要成為的自己。
? ? ? ?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是什么一下子結束了你的長期拖延?”
? ? ? ? 有這樣一個匿名回答:“突然有一天睡夢中驚醒,今年我已經30歲了,如果我再不努力,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以前因為不懂事,變成了現在的我,過著現在的生活。但是如果因為以前的不懂事,我的后半輩子都得為此買單,我不甘心。”
? ? ? ? 如果你收藏了很多治療拖延法卻依然沒有執行好,可能是你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要想改變拖延的情況,除了痛苦的逼迫自己,其實也可以有更合理的一些方法。可以從不拖延的環境搭建,用321法則獲得快速啟動力,培養微習慣也長期執行等等方面,沒那么痛苦的來改變拖延。
? ? ? ? 但如果你現在還不想改變拖延或者覺得改變拖延還不沒那么重要,任由自己拖拉的話,那可能是你還太年輕,人生經歷中,還少了一個午夜夢回時驚醒自己的瞬間。
? ? ? ? 曾經有人按照可以活到80歲,把人生劃成了無數個小方格,每過完一天就涂掉一格。人生幾何,去日良多,涂掉一格少一格。
? ? ? ? 我們需要好好看看這個生命日歷,好好想想,我們真正在拖延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