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比起改掉拖延癥,對大多數人而言,接受自己的拖延往往是更為實際的問題,因為對很多人來說,拖延就像打不倒的小強,我們一直在與它戰斗,卻每次都卸甲而歸,相信沒有幾個人能拍著胸脯說,“我沒有拖延癥”。
《拖拉一點也無妨》并不是一本戰拖的書,而是讓我們接受自己的拖延,書中的核心是“結構性拖延”。它指的是并不是把事情完全拖著不做,而是在看似最重要的事情之外做了很多其他同樣重要的事情。就像你的待辦清單里,你一直拖著沒有做第一個被你看做最重要的事情,卻把下面好多條事情做好了,然后在相應的截止日期前順利完成了第一件遲遲未動的事情。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個內在驅動力,如果內在驅動力不強烈,是很難從根本上改善自我的。
總有一些事情我們不太愿意去做或者對目前的我們來說有些難,仔細想想,我也是個結構化拖延的人,每天的待辦清單里,總有些時候,在晚上回顧的時候發現清單上最重要的第一條沒有完成,但是別的事情我都做完了,而且做了很多,但最重要的那件事我依然趕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了。
轉變認知是很重要的事,很多人都推崇吃青蛙,推崇每天做最重要的三件事,可是當你真的不想做的時候,逼著自己做不僅更低效,而且我們心里也不舒服,也不能把任務完成的更好,這個時候,我們就聽從自己的內心,去做相對來說自己更愿意去做的事情,等把別的事情都做完了,再回頭把這件最不想做的事情從大青蛙分解成小蝌蚪,每做一個小蝌蚪就休息一下,保證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大青蛙,這不是更好地方式么。
*圖片來自網絡*
書中還提到了幾個要點:
- 舍棄你的完美主義。相信愛拖延的人大部分都是因為怕做不好才遲遲不愿意開始那項任務,可是作者告訴我們,你的完美主義只是你的想象而已,問自己把這件事做到完美的意義有多大?做到80分可以嗎?很多時候,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所以,爛開始總比不開始強。
- 給流程化的事情列待辦清單,增加自己的信心,讓我們更輕松一些。可以想見,在待辦清單上做完一件事就劃掉它的心情有多好,所以作者建議,早上起床的一連串微小的動作都可以列下來。這也是讓自己清空大腦的一個方法,把需要重復做的事情寫下來,照著清單去做就好了,避免做決策浪費時間。比如彭小六每天的清晨儀式清單就是這樣的作用。
- 放點輕快向上的音樂。在你剛起床或者精神不加時,挑選一些歡快的音樂改善自己的情緒,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 避免打開網頁的黑洞。不知道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在做一件事情時需要上網查一些資料,可是一打開網頁,彈出的娛樂新聞,商業資訊不斷充斥過來,我們不由自主就被吸引過去打開一個有一個網頁,過了一個小時我們才忽然想起來本來是要查資料的。作者給我們的建議是在你想要瀏覽網頁時先忍忍,等到需要接杯水,上個廁所這類需要打斷當前工作的時候再打來網頁。
- 與不拖延的人合作。這一點的好處有目共睹,與一個不拖延的人一起工作,你甚至都不用考慮截止日期在什么時候,因為總有人在時時刻刻盯著那個點,他如果不想被你帶成拖延癥患者,他肯定會負起責任來,拉著你一起早日完成任務。
除了這些小方法之外,作者還提到了結構化拖延的好處,旨在讓拖延癥患者接納自己。不管你想不想改掉拖延,還是與拖延更好地相處,我們都要先問自己的內在驅動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