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 濃縮書 | 第06篇
全文5968個字,閱讀時間約15分鐘
這本書為什么值得讀
有這么一位美國姑娘,小時候永遠學不會看時鐘;搞不清電視機上的按鈕,想看動畫片只能蹭著哥哥姐姐一起看;從小到大都對數學和科學深惡痛絕,高中的數理課程一直不及格。大學讀的是斯拉夫語言與文學,在軍隊服役期間被派往西德做通信排排長,面對各種無線電、電報電話系統兩眼一抹黑。
反思自己的職業生涯,她發現自己痛恨的數理知識成為發展最大的障礙,于是痛下決心,決定重新訓練自己的大腦,攻克令自己感到恐懼不安的數學與科學課程。
學渣的逆襲之路由此開始。這位美國姑娘通過潛心鉆研如何學習,完成華麗轉身,一口氣拿到了電氣工程學士學位、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和系統工程學的博士學位,最后成為了美國奧克蘭大學的工程學教授。
這就是芭芭拉.奧克利(Barbara Oakley)在她的力作《A Mind for Numbers: 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 (Even If You Flunked Algebra)》中講述的自己這個曾經的數學學渣的逆襲之路。
國內將這本書名翻譯為《學習之道》,我覺得非常合適,因為全書講授的學習方法,不僅適合于學習數學和科學知識,也適用于任何學科和新知識的學習。
《學習之道》向讀者呈現的,不僅是作者潛心研究、親身實踐總結出的學習方法,還結合了數百名世界一流的任教教授的建議。書中的學習方法和技巧糅合了教育學、心理學、神經學等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很多時候,我們將自己學不好、掌握不了某方面的知識歸咎于自己不夠聰明,不是那塊料。但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也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去實踐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旦你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你會發現以前覺得深不可測的知識突然間會變得信手拈來,新的領域向你敞開大門,任你進入貪婪地吸取知識養分,這是一個愉快滿足的過程。
李笑來老師曾經解釋他的微信公眾號取名為“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是用重復的修辭法強調了三遍學習的重要性,而是說我們要先學會了如何學習,然后再開始學習。
只有深諳學習之道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學霸。
我們能從書中帶走什么
我們能從書中帶走的,不僅是關于學習方法的最新理論,還有數個先進實用、立即可以上手操作的學習方法。不過更寶貴的是,我們可以帶走一種改變自己人生狀態的思維模式,將這種思維模式帶入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書結構
全書分為18章,從學習組塊理論、終結拖延癥、增強記憶力三大方面闡述了學習之道。下面的濃縮精華,將總結10個全書最重要的觀點和方法。
濃縮精華
1. 學習的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
我們在學習中的思維狀態基于兩種不同的神經網絡模型:專注模式(focused mode)和發散模式(diffuse mode),它們對學習都非常重要。
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專注模式是利用理性、連貫、分解的途徑直接解決問題的一種模式,它與大腦前額葉皮層(位置就在腦門正后方)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關。你把注意力集中到某樣東西上,然后砰的一聲,專注模式就開啟了。
讓大腦處于放松休息狀態的發散模式對學習來說也必不可少。如果我們在一個問題上掙扎了許久而不得思路,發散模式會冷不防地提供一個新點悟。同時,它也與宏觀視角相關聯。當你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維漫步時,發散模式思維就出現了。
據證實,面對一個困難問題時,我們必須先用專注模式奮斗上一陣子,投入艱苦的努力。由專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之后,發散模式的靈感才源源涌現。但如果我們有意識地處于集中狀態下,發散模式就會被屏蔽。所以,當我們遇到難題百思不得其解時,有效的做法是轉換一下心情做點放松的事情,例如散個步、打個盹,或是去健身房,讓大腦從專注模式轉換到發散模式,新的靈感很容易不期而遇,讓問題迎刃而解。
2. 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會使用到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這兩種不同的記憶狀態,認識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記憶知識。
工作記憶是大腦中對正在處理的信息進行瞬時以及有意識加工的這部分記憶。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工作記憶可以容納大約七個記憶單元,或者叫“組塊”(即內容相似或相關的一組信息),但現在的廣泛共識是工作記憶只能容納四個組塊。
我們可以把工作記憶視為在大腦中拋接球的雜耍演員。四個記憶單元就是拋到空中的四個球,我們需要對這四個球一直保持關注,否則球就會跌落,從我們的大腦記憶中消失。
當然,我們可以通過掌握一門知識而將其轉入我們的長期記憶中,這樣在工作記憶的空間得到釋放,我們可以輕松地處理其它信息。
長期記憶可以看作是一座倉庫,東西一旦存進去,通常就一直待在那兒了。這間倉庫幽深廣闊,可以容納數十億件物品,但有時物品埋得太深,會難尋蹤跡。研究表明,當大腦首次把一個信息條目存入長期記憶時,最好時常去看看,以保證日后需要時還能找到它。
我們可以把工作記憶看作隨機存取存儲器(RAM),把長期記憶看作硬盤空間。要把信息從工作記憶轉存到長期記憶可以應用間隔重復技巧,即不斷重復記憶。比如要記一個生詞或者一種解題技巧,連著重復幾天記憶,這是一個階段。兩個階段之間休息一天,多來幾次,延長整個練習過程,就能將工作記憶成功轉存到長期記憶。
3. 構建信息組塊
這是我覺得本書讓人受益最大的一組概念和方法。
組塊是根據意義將信息碎片組成的集合。你可以把字母p,o和p連在一起,組成一個有意義的、便于記憶的組塊——單詞pop。這就像把電腦中繁雜的文件放在一起,保存成.zip格式的壓縮包。在pop這樣一個簡單的組塊下,我們將簡化而抽象的碎片信息捆綁在了一起。舉個栗子,沒有組塊之前,我們大腦中存在“無、霸、我、成、想、敵、為、學”幾個沒太大意義的單字,想要記住它們有點難,想要讓他們發揮作用更無從下手。而一旦這些單字組成一個組塊:“我想成為無敵學霸”,我們幾乎瞬間就可以記住,更重要的是,這個有意義的組塊可以指導我們的行為。
思維組塊是絕大多數科學、文學和藝術知識的構成基礎,要熟練地掌握這些知識,就要創造一些概念組塊——這就是通過意義將分散的信息碎片組合起來的過程。
把要處理的信息構成組塊,可以使大腦更高效地運轉。只要把一個想法或概念構成組塊,就不必糾纏于所有微觀的基礎信息了,因為你已經學會了提綱挈領(組塊),有它就足夠了。構建組塊(chunking)能幫我們利用意義,組合起信息碎片,這是一種心智上的飛躍。新的邏輯整體更便于人們記住組塊所包含的信息,也便于將其融入更大的學習背景。以下是構建組塊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組塊的信息上。
第二步,理解(understanding)。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組塊,首先要理解這個基本概念。理解力就像強力膠,能把基礎的記憶痕跡黏合在一起。它鋪展出各種各樣的痕跡路徑,將記憶痕跡聯結起來。
第三步,獲取背景信息。我們不僅要知道如何進行組塊,還要知道何時何地使用它們。背景信息意味著跳出初始問題,用更寬廣的視角看問題。在相關或不相關的問題上反復推敲、練習,不僅能了解組塊的用武之地,也能清楚它何時派不上用場。這將有助于我們在更大的宏觀圖景中定位新組塊。
構建組塊也和我們的工作記憶密切相關。把信息碎片打包成組塊之前,工作記憶會被零碎內容塞滿。而當概念組塊形成,它只會占用工作記憶的一個位點。同時,它會化為一條流暢的思路,你可以輕松得到它的指引,創建新的聯結。這樣,工作記憶的空間就騰出來了。在某種意義上,構建組塊增加了工作記憶的可用信息量。要是把工作記憶的位點看作一個超鏈接,它鏈接到的就是一個有巨大信息量的網頁。
4. 提取練習
試著回想學習材料,即提取練習(retrieval practice),效果比單純閱讀材料好得多。心理學家杰弗里·卡皮克和他的同事表示,許多學生都曾在學習中體驗過能力錯覺(illusions of competence)。卡皮克發現:“大多數學生不斷重復閱讀筆記或課本(撇開這種學習策略有限的優點不說),卻很少有人在學習時進行自我測驗或做提取練習。”當書本(或谷歌)擺在眼前時,大腦會產生錯覺,以為學習材料也同樣存入了大腦。
在學習中進行回想——讓大腦提取關鍵概念,而非通過重復閱讀被動地獲取知識,將讓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學習時間。別把知識扔太久之后才進行提取練習,那樣每次都得從頭開始鞏固概念。特別是對初次學到、還頗有挑戰性的知識,最好是24小時內就和它們親近一下。
此外,我們在閱讀時劃重點和標下畫線一定要謹慎,否則不僅會效率低下,而且會被誤導。畫線的動作會讓我們欺騙自己大腦在工作,其實只是手在動而已。做標記前,要先訓練自己找到主要觀點,并把所做標記數量降到最少——一句話就行了,最多不要超過一個自然段。
5. 穿插學習法
所謂穿插學習法,是指把解題策略不同的題目混在一起練習,解決混雜交錯的各種問題,而非在同一個問題上過度學習。
從老師或課本那里學習一種新解法的時候,為了學會這種新技巧,一段學習期間內,我們傾向于不斷練習。在完全理解之后,仍持續不斷地學或練,我們稱之為過度學習。過度學習當然有其用處,比如在網球發球或進行完美的鋼琴協奏時產生一種即時反應。但要警惕在學習數理過程中不斷地過度學習,研究顯示這會浪費你寶貴的學習時間。
一旦理解了基本概念,在這個學習期間內再繼續鞏固概念,并不會如你所愿地去強化長期記憶中的各種聯結。更糟糕的是,甚至會有副作用:只關注一個技巧,像是木匠學徒只會用錘子一種工具。一段時間后,還以為不管什么疑難雜癥,只要一錘子下去都能解決。
所以要掌握一門新學科,就要學會挑選使用恰當的解題技巧(不能只會用錘子)。唯一的解決途徑就是去練習各種題目,運用不同技巧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大腦需要明白這個道理:僅知道怎樣使用特定的解題技巧還不夠,還得知道何時何地去使用才行。
6. 改善拖延習慣
要改善拖延,我們先一起來了解一下習慣是怎樣形成的。
習慣的形成有四個部分:
1)信號。這是習慣的觸發點。信號可以很簡單,看到的一個物品或是聽到的一個聲音都可以是信號。信號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對信號的反應才是習慣的重點。
2)反應程序。這就是大腦在接到信號暗示時做出的常規性、習慣性的反應。反應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具有很強的破壞性。
3)獎勵機制。習慣之所以得以發展和繼續,是因為它能獲得獎勵,讓我們感到愉悅。例如,拖延是一種很容易養成的習慣,因為它會如此迅速地獎勵我們,讓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更愉快的事情上去。
4)信念。習慣的強大效果,來自我們對它的信念。想要改變習慣,我們要做的是改變自己內心深處的信念。
要改掉拖延的習慣,就要從上面四個方面入手。
首先,識別出讓我們開始拖延的信號,警惕自己不假思索就陷入拖延的習慣。建立新的信號,比如一看到待辦事項清單就啟動自己的行動程序。
然后,制定計劃重建反應程序,將反應程序設定為積極有益的行動。
拖延的帶來的獎勵是即時獲得愉悅,那我們可以看看,是否有其它獎勵可以替代拖延帶來的獎勵。比如開始行動帶給我們的自豪感,有一點點小成績后的成就感。用新的獎勵來替代拖延的獎勵。
最后,改變拖延的習慣,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
7. 用過程而非結果對抗拖延
對抗拖延的另一個好辦法是學會關注過程而非結果。
過程指的是時間進程以及與時間進程相關的習慣和舉動,比如“我要工作20分鐘”。結果是一種產出,比如你要攻克的一個難題。
想要避免拖延,就要避免把注意力放在結果上——那些讓你焦慮不安的難題。這會引發痛苦感,導致拖延。相反,應該關注于過程,關注用在解決難題的那一小段時間。不要在意是否能在某段時間內解決難題,而是全力以赴地在這段時間內有所行動,這會大大改善我們的拖延惡習。
8. 增強記憶的幾個方法
方法一:視覺圖像助記法
剛剛開始發掘視覺記憶系統時,可以試著創造一種便于記憶的視覺圖像來代替你想要記住的關鍵條目。
圖像對記憶如此重要,部分原因在于圖像與右腦的視覺中樞直接相連。視覺區域有強化記憶的能力,圖像讓你充分利用這片區域,對看似乏味難記的概念進行壓縮簡化。
方法二:記憶宮殿法
記憶宮殿法需要你回想一個你熟悉的空間,比如自己家的布局,然后把它當成視覺形象的記事本,用來存儲你想要記住的概念形象。
記憶宮殿法對記憶互無關聯的物品很管用,比購物單上的物品(牛奶、面包、雞蛋)。你可以想象門前有一大瓶牛奶,面包掉在沙發上,破雞蛋的蛋清從咖啡桌邊一滴滴流下來。換句話說,你可以想象你正走過一個非常熟悉的地點,里面有你想要記住的東西。
初次嘗試記憶宮殿法,會記得沒那么快。在腦中構思出具體圖像還是要費點勁的。但是你會逐漸熟能生巧。一項調查顯示,會用記憶宮殿法的人,在想象中把物體放置在當地大學的各個角落,在心中把這過程“走”上一兩遍,他就能記住含有四五十件物品的清單上95%以上的內容。
方法三:比喻或類比記憶法
在新知識的學習中,如果你除了想記住概念,還想理解概念,一個上策就是為它量身打造一個比喻或類比,這個類比越形象,效果越好。
例如,如果你想明白什么是電流,不妨把它看作水流。電壓也一樣,你會“感覺”它和壓力有點像。于是你看見電壓把電流推向目的地,就像機械泵在物理壓力下把真正的水推出去一樣。
比喻或類比可以讓概念牢牢留在腦海中,因為它們把新概念和已有的神經結構聯系在了一起。
方法四:創建意群記憶法
另外一個關鍵的記憶技巧是創造意群,它能簡化學習內容。比如你要記憶四種可以驅趕吸血鬼的植物:大蒜、玫瑰、山楂和芥末。四個單詞的首字母簡寫連起來就是GRHM,所以你只要記住GRAHAM牌全麥餅干就好。(這樣每次回想這四樣東西的時候,只要在記憶宮殿的廚房餐桌上找到全麥餅干,再扔掉它名字里的元音字母就搞定了。)
此外,很多學科會有幫學生記住概念的背誦口訣,將一些概念的首字母用有意思的方法串聯起來,這些都是創建意群幫助記憶的好例子。
9. 遷移:把知識運用到新背景中
遷移是把所學的知識從一個知識背景應用到別處的能力。比如,或許你學了一門外語之后,發現學第二門外語就比學第一門外語要輕松了。那是因為當你學過第一門外語,你獲得了基本的語言學習技巧,同時你也潛在地學會了相似的新單詞和語法結構,它們便遷移到了你的第二門外語學習中。
這也是很多時候我們掌握的知識越多,學新的知識就越容易的原因。
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及時總結可以遷移的知識和技能,并在新領域的學習中,有意識地調用這些可以遷移的知識和技能。
10. 與朋友一起學習
每個人都有盲區,和朋友一起學習能讓你更容易看出自己哪里理解有偏差。朋友和隊友都會成為有問必答的大容量發散模式,在你的大腦之外,為你彌補缺失或忽視的地方,而且向朋友解釋也有助于你建立起自己的理解。
合作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解決問題上,在你想要職業規劃時也大有裨益。隊友一句簡單的建議,比如上一門熱情的教授開的課,或者應聘一個新的職位,都有可能扭轉你的人生道路。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的論文《弱連接理論》是社會學中最常被引用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你的熟人數量,而非好友數量,保證了你能得知的最新信息以及工作中的成功。畢竟,你的好友圈和你的社交圈基本重合。但熟人和同學卻很可能處于不同的社交圈中,這意味著你能接觸到的“腦外”發散模式被指數倍擴大了。
喜歡就關注點贊鼓勵一下唄^_-
【為時未晚】生命不能重來,人生總可重啟,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