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2)--升級認知框架,培養好孩子。
先來了解一個概念:認知圖式
認知圖式是指理解和組織新知識的認知框架。例如,兒童為關于狗的圖式可能包括這樣一些事實,比如狗是一種動物,有四條腿,會叫。
同化階段
兒童試圖將新信息納入到自己已有的圖式中。例如,如果兒童已經有了關于狗的圖式,當兒童又看見一條以前沒有見過的狗,比如小獵犬,并將其納入到已有的狗的圖式中時,就對經驗進行了同化。
順應階段
當兒童無法將新信息同化到已有的圖式中時,兒童會創立一個新的圖式來組織那些無法同化到已有圖式中的信息。例如兒童看到浣熊,并意識到它很像狗,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用四條腿走路。但是它又不同于狗,因為它是野生的,只在夜間行動,也不會叫。這一過程,體現了他對這一信息的順應。
膚淺的認知框架無法應對生活
什么才算一條狗?我們可以認為這算是一種知識,可以通過查詢百科網站來詳細了解。但是,生活中,很多問題,不僅僅是知識,而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的事件。
比如,在中國的體制內教育系統,考上重點大學的,絕大多數都是來自重點高中的學生。這是一個事實,所以很多家長就會獲得一種認知:只有重點高中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所以,他們會把對學生考上重點大學的需求,放到這種認知圖式中去,認為重點高中才是考上重點大學的保障。
事實是什么?
事實是,學業優秀,心智成熟的學生更容易考上重點高中,并且更有可能考上重點大學。
其核心并不是重點高中,而是這里面的人--一個學業優秀的學生,一個心智成熟的學生。
那這樣的學生是怎么來的?顯然不是初中學校培養起來的,而是源自于家庭文化傳承和父母對子女能力和心智的培養,以及個體獨特的發展機緣以及個體的先天智力水平等等。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