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真是有意思,也可以說是有魅力。不同大師的認識和理解都不一樣,不過都能夠自圓其說,因為這都是大師們自己思考所得。
學了武老師的“自我04”的心理課,談談我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理解:
1,那個時代還沒有三腦理論,但弗洛伊德的理論與三腦并不矛盾,本我應該包括爬行腦和哺乳腦,是人的動物屬性的一面,包括了最原始的生存和繁衍本能,母愛/父愛等情感欲望。本我是自我期待的來源,和加爾偉自我2:身體/潛意識相關。這個本我是的自我疆界和自我力量的源泉。
2,弗的超我其實是社會環境約束的內化,包括道德、倫理、法規、傳統等等,人由于從小受父母/撫養者影響最大,超我的形成更多是來自撫養者的言傳身教,包含了權威期待。
3,弗的自我與理性腦對應,理性腦就是人類區別動物所特有的腦組織。自我就是當前實際作為的你,ta根據本我欲望和當前環境調整自己的行為,是超我和本我的協調者及法官,也是行為的具體執行者。弗的自我和加爾偉的自我1:大腦和意識相關聯。這個自我應該包括自我穩定性、自我靈活度和自我組織力。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超我比本我勢力要大,自我更偏向超我,所以我覺得我的疆界和力量偏小,這與兒時父親管教嚴厲和太強勢有關。
舉例:
今天中午去食堂吃飯,去之前覺得不怎么餓,吃點素就可以。到了食堂,美味飄香,大腦中有個聲音說:我餓了,要吃肉!這應該是本我/自我2被美味引誘出了本能反應:人出于生存需要,總是偏向在有食物時吃好、猛吃!可是另一個聲音說:挺胖了,早晨吃了不少,上午也沒干啥,別吃那么多!這是自我1在根據超我評判:社會不喜歡太胖,我不能讓大家討厭我。
有句名言:人類最高智慧就是大腦中有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卻還能正常行事。難怪說人生來就是受苦的,本我和超我總在打架,你一直在調停,談何不累不苦?難怪夢是心理分析重要的對象,夢中就沒了超我限制,可以表現真正自我(PS如果誰能發明創造出睡夢記錄儀就好了,讓自己更好認識自己!為什么人總是記不住做的夢呢?難道是自我2怕見光?)!
人的自戀應該來自本我/自我2,是人類生存本能的需要:我是強的/對的,我能夠生存繁衍下去。而積極還是樂觀則是自我1根據現實環境和與他人對比做出的評判。一個消極的人必然會導致本我和自我的矛盾,會很痛苦,所以積極樂觀是符合人類天性的。
為什么人只有在做自己的時候最開心?是因為本我和自我的趨向一統,能發揮最大合力。這也是為什么人只有在主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時候才最可能做到卓越!
原來,做真實的自己,就是在打一場人生官司,讓本我、超我和自我盡早握手言和!我們最能改變的就是超我,這個來自外部環境的自我。覺知自己,找到真實的自我,就是要首先認識你的超我,把從小受外界影響形成的超我逐漸認清、過濾、剝離、調整,讓TA更符合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