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歷經中原漢族文化和閩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成。閩菜發源于福州,以福州菜為基礎,后又融合閩東、閩南、閩西、閩北、莆仙五地風味菜形成的菜系。狹義閩菜指以福州菜,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閩縣,后來發展成福州、閩南、閩西三種流派,即廣義閩菜。
由于福建人民經常往來于海上,于是飲食習俗也逐漸形成帶有開放特色的一種獨特的菜系。閩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稱,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以及湯路廣泛的特點,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福州菜淡爽清鮮,講究湯提鮮,擅長各類山珍海味;閩南菜(泉州、廈門、漳州一帶)講究作料調味,重鮮香;閩西菜(長汀、寧化一帶)偏重咸辣,烹制多為山珍,特顯山區風味。故此,閩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長于紅糟調味,二長于制湯,三長于使用糖醋。
閩菜除招牌菜“佛跳墻”外,還有福州魚丸、鼎邊糊、漳州鹵面、莆田鹵面、海蠣煎、沙縣拌面、扁食、廈門沙茶面、面線糊、閩南咸飯、興化米粉、荔枝肉、烏柳居(五柳居)[1]、白雪雞、閩生果,醉排骨、紅糟魚排、長汀豆腐干等等,均別有風味。
湯是閩菜之精髓,素有一湯十變之說。據曇石山文化遺址考證,閩人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吃海鮮和制作湯食的傳統。福建一年四季如春,這樣的氣候適合做湯。
主要特點
閩菜的烹調特點是湯菜要清,味道要淡,炒食要脆擅長烹制海鮮佳肴。其烹調技法以蒸煎、炒、熘、燜、炸、燉為特色。
閩菜原料
由于福建的地理形勢倚山傍海,北部多山,南部面海。蒼茫的山區,盛產菇、筍、銀耳、蓮子和石鱗、河鰻、甲魚等山珍野味;漫長的淺海灘涂,魚、蝦、蚌等海鮮佳品,常年不絕。平原丘陵地帶則稻米、蔗糖、蔬菜、水果譽滿中外。山海賜給的神品,給閩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資源,也造就了幾代名廚和廣大從事烹飪的勞動者,他們以擅長制作海鮮原料,并在蒸、氽、炒、煨、爆、炸等方面獨具特色。全國最佳廚師強木根、強曲曲“雙強”兄弟,使閩菜的烹飪技藝躍上了一個新臺階,使古老樸實的傳統閩菜,發揮了新的活力。
閩菜刀工
閩菜注重刀功,有“片薄如紙、切絲如發、剞花如荔”之美稱。而且一切刀功均圍繞著“味”下工夫,使原料通過刀功的技法,更體現出原料的本味和質地。它反對華而不實,矯揉造作,提倡原料的自然美并達到滋味沁深融透,成形自然大方、火候表里如一的效果。“雀巢香螺片”就是典型的一菜,它通過刀功處理和恰當的火候使菜肴猶如盛開的牡丹花,讓人賞心悅目又脆嫩可口。
閩菜湯菜
閩菜重視湯菜,與多烹制海鮮和傳統食俗有關。閩廚長期以來把烹飪和確保原料質鮮、味純、滋補聯系起來,從長期積累的經驗認為,最能保持原料本質和原味的當屬湯菜,故湯菜多而考究。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湯清如水,色鮮味美;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雞湯氽海蚌”就是有代表性的一菜,它的“雞湯”不是單純的“雞”湯,而是經過精心制作的“三茸湯”,取料于母雞、豬里脊、牛肉提煉而成,氽入閩產的海蚌后,讓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
閩菜調味
閩菜的烹調細膩表現在選料精細、泡發恰當、調味精確、制湯考究、火候適當等方面。特別注意調味則表現在力求保持原汁原味上。善用糖,甜去腥膻;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則可保持鮮爽原味。因而有甜而不膩,淡而不薄的盛名。
最具特色的一道粵菜莫過于七星魚丸。
魚丸是福建福州市著名的漢族傳統湯菜之一。七星魚丸具有色澤潔白,有彈性而不膩,餡香而松,口味清甜爽滑等特點,久負盛名。它的傳說或許很少有人知道。
它是用魚肉、瘦豬肉、蝦干為主要原料制成的。那一顆顆如核桃大小的雪白的魚丸,漂浮于熱氣騰騰的湯面,如滿天星斗布于空間。因此,海外華僑把它稱為"七星魚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