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武漢晚報》(2017年6月6日)報道,“又若明妃遠嫁,決并辭幽,朔漠連亙,青冢獨留……”這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文系1301班李燦創作的《怨賦》片段。近日,他和另一名大四學生分別以自己的原創文學作品,代替畢業論文順利通過答辯,成為該校的首次嘗試。不過,學校對這種新型畢業論文也有要求:首先要有獨立創作的不少于1萬字的文學作品,其次要有符合論文規范的創作闡釋。
近幾年,為了培養市場緊缺的創意寫作人才,該系增設大量寫作實訓課程,聘請一批知名作家擔任全職和兼職教師,鼓勵學生參與創作并幫他們對接市場。有才華的學生立刻嶄露頭角,近年該校中文系畢業生從事專職作家的比例在逐漸提高。
該系可謂是近年來歐美創意寫作課程在中國落地生根的一個生動寫照。據《創意寫作真能“教”出作家?》(載《中國教育報》2016年11月28日)和《創意寫作:新型文學寫作的自我修養》(載《文學報》2016年7月7日)介紹,歐美已經有了成熟的創意寫作產業,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紛紛開展創意寫作教育,還招收創意寫作碩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文系在本科就開始嘗試,香港、新加坡甚至在小學階段就注重創意寫作教育,臺灣、韓國等在高中階段就重視創意寫作訓練。
傳統觀念認為,“中文系不是培養作家而是培養學者的。”之所以會如此,在山中君看來,一是因為中文系缺少本身就是作家的教師,要知道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更好地教學生寫作,培養作家。二是因為缺乏教學生文學創作真正實用的課程。三是因為由于中小學寫作教學對創造力的破壞,很多有作家潛力的學生根本就沒就讀中文系,甚至根本就沒考上大學。
隨著創意寫作課程與教學的風行,上述傳統觀念正受到挑戰。大學的一大目的向來都是培養學者搞學術研究,盡管中文系培養學者,但與培養作家并不矛盾。換言之,中文系培養學者并不代表就不能培養作家,只是以往前者受到極端的重視,而后者受到極端的忽視罷了。只要滿足條件,大學中文系就完全能夠培養作家。
山中君認為,寫作可大致分為文學寫作、學術寫作、實用寫作三類,文學寫作又可稱為創意寫作,因為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其中偏虛構的小說和戲劇尤其注重創意,即藝術性。我們說的培養作家就是指培養“從事文學創作有成就的人”。
對于文學創作,最大的問題是哪些東西能教而哪些東西不能教。作為一門藝術,文學與作曲、繪畫一樣,都需要經過大量訓練才能熟練掌握。也就是說,文學首先是一種專業技術,其次才是一門藝術。文學也只有將技術精益求精了,才能上升到藝術。很顯然,文學作為專業技術是可以教的,即文學創作技巧和策略可以教,但這部分內容在我們的中文系課程中幾乎為零。近幾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引進出版了“創意寫作書系”,山中君讀了幾本,里面講的技巧和策略非常詳細,尤其是小說創作,令人深受啟發。
如今,人們對文學閱讀的需求越來越旺,網絡文學方興未艾,影響力越來越大,文學創作逐漸市場化產業化。在這種情況下,引進歐美的創意寫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進我們的文學創作。正如南京理工大學教授黃梵所言,“一個自發探索的寫作者,或許要10年才能寫得有點模樣,但經過在大學的集中訓練,可能兩三年就成熟了。”這樣還可以打破寫作的神話,讓每個人都能嘗試寫作,發揮寫作的力量。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倪文尖就說,以往人們說寫作不能教,某種程度上是把寫作神圣化、神秘化,是一種壟斷和權力。
當然,僅僅靠創意寫作課程肯定無法培養作家,如果能最多也只能培養平庸的作家。因為創意寫作主要講技巧和策略,如果缺乏優質內容的輔助,這些技巧和策略就很有可能淪為套路。要知道,對藝術而言,最要命的就是套路。
我們要知道,文學創作還有很難教甚至沒法教的因素,如學識、見識、才華、感情、想象力、創造力。一句話,語言表達的潛質和天分沒法教,盡管語言表達可以學。如何將那些有文學創作潛力的人挖掘出來,而不至于埋沒,使他們寫出杰出的作品;如何使那些天分不是高但一心想搞文學創作的人通過訓練寫得更好,就成了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
注:文中配圖由山中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