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刷朋友圈總能看到一些朋友們轉運營類相關的文章,譬如《怎么進入BAT等一線互聯網公司做運營?》、《做會員運營的12種正確姿勢》、《XX發布會可以學到哪些運營知識?》等等,然后轉發評論「Mark、干貨」。我不知道他們看完沒有,或者看過之后有沒有啟發?對我來說這類文章是越來越沒有打開看的興趣了;不是說完全沒有用處,不喜歡的理由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沒有可操作性。看完之后感覺好像有道理但又不知道怎么用起來;誰還沒有看過幾本工具書,《從入門到精通運營手冊》、《BAT運營總監的方法論》等等,說幾條理論都會,但要說到用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知道是不是喜歡大談理論的比較多,前兩天聽《好好說話》上介紹如何在群面中取勝,他給了三個觀點:行動意識,成本意識、歸納意識。作為中層領導去面試的目的是挑選能干活的人,群面的題目多是有爭議的,怎么說都差不多;考察的就是你能否把這里面涉及到的點轉化為行動,只說理論,以空對空是沒有用的。
二、不成體系。這并不是這些文章的錯,一篇文章哪能說的清楚。如果過分關注這類型的熱點文章,不能說你不認真,只是沒有效率。指望學多少知識還是不用太當真,起個好標題可能倒是還行的。當然如果轉發到朋友圈是為了表達某種「已閱」的態度就另當別論的。
在前公司上班的時候,我記得領導講過一句:做運營,是要有靈性的。靈性是什么? 生動活潑夠機靈?思維敏捷點子多?好像都有但也不全是。碰巧看到Caoz大神的文章《caoz談能力成長系列 - 提問的技術》里面寫道:
「 你做產品,做運營,做業務,對數據波動是不是敏感,對數據的前因后果是不是好奇,敏感+好奇,你就會去提問題 ,為什么這個渠道的轉化率比這個渠道低?為什么這個產品的留存有這樣的特征,提出問題,才會去思考下一步,下一步是什么呢?分解問題,這個渠道的轉化率是不是可以再細分,比如根據地區,根據語言版本,根據投放策略,然后看是哪個地方出現了顯著差異,還是說不同細分都體現完全一致的差異。這對你理解問題和尋找答案幫助就特別大。比如留存,也是再細分,不斷細分問題,不斷層進,把好奇心變成經驗值。
」
不夠敏感 ,就很難留意到問題;沒有好奇心,腦子就是shi的。敏感度來自于好奇心,并且為好奇心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我認為,做運營首先要培養的是把事情解決掉的能力。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行業分工越來越細,運營、推廣、文案、商務、市場等,通常一個項目需要各個崗位協作完成;但我們做運營的不要太局限自己,以結果為導向,推廣弱就補推廣,文案弱就多練練;說到底是建立營銷思維。在自己心里把崗位機械性分工的這個意識拿掉,才能走的更遠。
我為什么對朋友圈的運營類文章沒興趣?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文/Witty (原創) 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 首先請大家看一幅圖: 下面是拆開的高清大圖: 這是《乾隆帝后妃嬪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