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跑步這個看似簡單枯燥的運動,我曾經迷惑于自己哪來的源源動力。
愛上跑步,是從第一波數據襲來開始的,這讓與自己較勁的征程充滿了樂趣。"You can improve where you can measure", 通過專業的電子表,心率帶,計步器等,可以搜集到很多KPIs,有了關注就有了興趣,也就有了提高。
我觀測距離,10-15公里可以練速度,21公里可以練節奏跑,30公里以上拉慢悠悠的長距離;周跑量60公里左右,偶爾沖到120公里,有時淪落為零。Nike Running可以幫我記錄跑步的細節,對比“好友”(其實很多人沒見過甚至不太認識)的跑步記錄。它還可以跟蹤我使用過的鞋,讓我在十幾雙鞋中徜徉,及時淘汰跑量達到600公里的鞋。
我觀測配速,5'/公里左右拼速度,5’30/公里練節奏,6’/公里以上練“慢搖”,7-8'/公里以上是越野。我觀測步頻,單腳每分鐘90步為標準步頻。如果要跑配速5分/公里,標準步頻合雙腳每分鐘180步,5分鐘共900步,那么平均步幅應該是1.1米左右才行。我的步頻有時比標準步頻慢點,那只能靠步幅彌補差距了。我觀測心跳,每秒140多時心情愉悅如閑庭漫步,150多時算是蠻拼的了,160多時肯定在賣命。我觀測海拔,累計上升和下降,計算著越野線路完成的百分比,此時這個指標比里程更靠譜。我也觀注消耗的卡路里,我這速度和體重,每公里大概消耗70大卡左右。搞一次小的可以消耗近千大卡,相當于兩碗多米飯;搞次半馬可以消耗1500大卡左右,基本能清光血里的糖元;周末來次大的可以干掉3000大卡以上,想啥吃啥,笑傲江湖。
跑步比賽,是跑步愛好者的狂歡。頻繁的比賽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狂歡季。這是跑步不同于很多其它運動的地方。我可以輕易地參與到一個個比賽,經歷不同的城市或山頭,留下一處處痕跡,取得一塊塊牌子。你努力或不努力,都可以感受和欣賞比賽中的自己。你既可以和自己比,也可以和別人比,更可以只跑不比。你可以感受自愿者的熱情和真誠,也可以感受觀眾的歡呼和鼓勵,而你只是那個平庸的跑步愛好者。這也許是跑步最特別的地方。
這些讓我看自己的跑步如看NBA一樣精彩。我和朋友的周,月跑量排名,猶如NBA的積分榜。聽說NBA曾經有過低落的時候,后來他們通過發布所有球員每場的詳細技術統計,比如傳球多少次,搶斷多少次,上場多少分鐘等等,一下子激發了球迷的跟蹤興趣。我就是我自己跑步的“球迷”。身為自己的“球星”,只為自己的生活精彩奔跑。有時帶點競爭性,好比打牌帶點錢加點刺激;有時純休閑,視跑步如沙灘曬躺椅。
跑步還把我不經意地帶進了健身。我以前沒法對健身產生持久的興趣,每次對著鏡子感受肌肉若有若無的差別并不讓我激動。現在為了腿部的相關肌肉練習,為了對付跑步可能帶來的肌肉流失,我認真地健起身來。下肢練習包括站平衡盤,提踵,屈膝練小腿和腳踝,靠墻蹲練大腿和膝蓋周圍肌肉,后勾練臀大肌,各種腰腹運動練腰腹核心,多種器械練胸背,再配上經典的俯臥撐和引體向上。當手踝受傷,很多動作不能做時,我竟然也有了類似多日不能跑步而不爽的感覺。
跑上步了,必然對食物關心起來,不是從吃貨的角度,而是從跑步的角度。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比例最好是6:3:1。于是考慮起早餐,中餐的組成,計算不同食物的單位熱量和主要營養成分,同時留給外出晚餐的放縱也算有張有弛,滿足自己吃貨的胃。早餐的雜糧豆漿粥和午餐的兩片面包提供谷物和維生素B,早餐的兩杯酸奶和一個雞蛋,加上午餐的三個雞蛋白,提供大概40克左右的蛋白質,早餐的水果和午餐的黃瓜胡蘿卜水果提供升糖指數低的碳水化合物,再加一片維生素片,和一捧堅果作為零食。這些給了我晚餐放縱的自由,一次吞下四只平均5兩6的公蟹,可以毫無愧意。
人體60~70%是水分組成,不僅窈窕淑女是水做的,粗莽大漢竟然也是水做的。補水對于跑步非常重要。天氣不熱出汗不多時,跑十幾公里途中就不喝了,跑完可以喝一瓶佳得樂。跑半馬一般帶一瓶水,跑長的就背個2升的水袋。夏天最多一次喝了九瓶水,背了3瓶,沿路買了6瓶,一共跑了40多公里。保證日常水的攝入量也很重要,白天有兩頭開啟有利于泡茶的老頭杯,晚上有檸檬杯,水喝得不亦樂乎,如廁次數也增加了,尿液也清凈了不少。兩年前體檢時說腎有結晶現象竟然消失了。
跑步是個系統工程,對于運動損失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只是一個平庸的跑步愛好者,從不到2公里起步,兩年一路跑來,經歷了從腳底到頭頸的多處損傷。第一次損傷是跑步3個月后首次跑到13公里處,髂經束膝蓋外側刺痛,只能棄跑為走;然后我用交叉壓腿的方式,一個星期左右康復。后來又有不適時,還是用交叉壓腿鎮壓了下去,以后再也沒有疼過。脛骨,股四頭(尤其越野后),臀大肌,頸部,都因為跑量增加太快不適過,但基本都是在適當休息和積極拉伸后一周內消失。腳踝跟腱的不適卻持續了有一月左右,那種不適很細微,走路時沒有,跑時會出現,但是跑長了又消失;后來連續做勾腳尖動作,它也消停了。腳底筋膜炎也有過一次,我就用腳趾抓地上的毛巾,輔以用腳底滾高爾夫球,一周內也好了。用杠鈴練上身肌肉時,左手踝傷過;滑冰被一小痞子撞倒在地傷了右手踝,這些都影響了配套的上身肌肉練習,一個多月才好。化瘀活血的膏子用得不少,尤其推薦日本的一種薄荷膏,對皮膚刺激小,療效也不錯。兩三天能消失的疼痛,尤其是肌肉酸痛,那都不是事兒;對于刺痛和超過4,5天的痛就要小心了。預防傷痛有三寶,周加量不超過10%,跑后拉伸,和相關肌肉的單獨訓練。
最簡單的重復運動,被發掘出如此多的內容,讓我怎么能不喜歡呢?我只問自己怎么沒有早愛上這項運動。我要一直邊活邊跑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