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與“不知道”
文:Recycler
82/168.1559
有這么兩種人極端的人,“什么都知道”和“什么都不知道”。
“什么都知道”
“什么都知道”就是我們所說的博物學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比管仲樂毅之賢,抱膝危坐,笑傲風月,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這不就是諸葛亮嘛!這種通才只有《論語》記載的孔圣人如此,其他人所能掌握的知識也只是一二。
成為某方面的專家,自會吸引吾等百姓的崇拜。更何況是樣樣精通,科科出類拔萃。我們自然會下跪叩首,神一樣的存在。
時間有限,智力有限,誘惑越來越多,圣人難出,博物學家越來越少。現在我們所謂的博物學家,也只是初窺各專業門徑,在基礎知識上,比普通人了解的多一些。
我們尋常所見的博物學家,那些無所不知的人物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作家兼演說家。為什么這么說?根據道聽途說、一知半解的信息,自己添油加醋,注重前因后果,滴水不漏,繪聲繪色的把故事表述出來。聽眾連連點頭,喜怒哀樂全憑對方一張嘴。這一套流程下來,既有作家的文學創作功底,又有演說家的現場情感掌控能力。只要你能編能說,你在朋友間就是“博物學家”,就會得到朋友們的崇拜,顯然是一名“幫派大哥”的存在。
人都不傻,也能聽說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我們這些懶于思考拙于表達的人們,就是把自己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寄托于身邊的這么一位“博物學家”,聽聽博物學家胡吹海侃,也算是一種情趣。人都喜歡聽故事,過去說書的、唱戲的、說相聲的,現在的電影電視,都是在給人們講故事。人們的工作之余,就是依靠聽故事得到的閑情雅致獲得滿足感。
一杯茶、一盞酒,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暢所欲言,人生還有何求。
茶幾側、酒桌旁,說的都是無關痛癢的事。可是有些博物學家,把自己編故事說故事的能力,運用到工作中、運用到大是大非中。
也不知道這種“博物學家”是習慣了這種眾星捧月的感覺,還是習慣了暢所欲言的感覺。該說不知道的時候,這些專家能編造一串故事。說對了,就是功勞一件“看我,提前都說過了吧。”說錯了,就立馬撇清關系“沒有吧,忘記了,說過的話多了”
也許這些專家就是習慣了說大話,分不清關鍵時刻和茶余飯后的區別。一根筋的踐行自己的人生準則。也因如此,喝酒喝茶是活寶,工作做事出馬腳。
“什么都不知道”
與“什么都知道”對立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很容易理解,就是酒桌上埋頭吃飯、側耳傾聽的人們。不說話,只是聽,聽過之后,長嘆一聲“原來是這樣”,恍然大悟的感覺。不知道,也不說,酒桌上屬于隱形人。
這種“沉默者”也沒有什么不好,能說的就說,不愛說的就聽,各司其職。
工作中,這種“沉默者”也挺好,總比說大話的好一點。至少對待工作誠懇,“知之為知之是知也,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影響工作的后續開展。
漸漸地,人們認識到,“不知道”可以少做事,于是“不知道”成為“不知道者”的保護符。這些人更會追求簡易的生活態度,不去觀察,不去思考。
“吃的什么餡的水餃”
“不知道,囫圇吃的,沒吃出來”
“今天某同事上班了嗎?”
“不知道,沒注意。”
“不知道”到了極限,連身邊的事,身邊的人也不會去注意。對待工作,本該是自己分內之事,也不會去做。
“我知道”和“不知道”
這兩類人,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妙,如果我們選擇一種人生,我們該如何選擇呢?首先要區分情況,可以嬉笑怒罵的時候,沒必要刻板嚴肅。該認真莊重的時候,就要講究原則。這需要工作、生活長期認知及經驗累積。再次,在工作中,始終保持事實求是的精神。“事實求是”是基礎,“努力進取”是成長。在保證自己知道前提的下,讓自己知道的更多。將“知行合一”貫徹工作始終。知道多少就做多少、說多少,不知道就不做不說。若想做的更多、說的更多,就需要不斷的學習吸取知識,基礎夯實的越高越堅固,可以做可以說的事也就越多。努力踐行“知行合一”讓自己成為“博物學家”。
~~~~~~~~太長不看~~~~~~~~~
簡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性價比最高的生存策略。
~~~~~~~~~~聲明~~~~~~~~~~
歡迎交流思想。
謝謝您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