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仨》,楊絳、錢瑗、錢鐘書的一幕幕形象躍居眼前;仿佛一出話劇,劇情并不跌宕宏偉,但真情在一幕幕生活場景中流淌,伴隨著19世紀中國歷史、社會的巨大變遷,錢鐘書一家作為頂級高級知識分子,過著中國數萬萬百姓最普通的生活,是最平凡人家的煙火。
《我們仨》第一部分以錢鐘書疾病晚期住醫院開始,作為錢鐘書妻子的楊絳深知即將到來的離別的苦楚,日日探望。后來,楊絳和錢鐘書夫婦的女兒錢瑗也疾病突發住院,作者楊絳在家庭變故的洪水中堅強而平靜地面對著一切;隨后作者的女兒、丈夫相繼病逝;作者面對如此大的變故,回到三里河的住所,她用筆記錄了和丈夫、女兒這快樂平凡的一生。這就是《我們仨》。
雖然故事并不似“王子和公主最后永遠在一起快樂的生活下去”般童話迤邐,也并不像“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般凄婉;作者在女兒丈夫離去而獨然一人時,沒有所謂的“大徹大悟”,也沒有頹然失落,而是平靜的用筆回憶,用心追思,仿佛他們仨從來沒有分開過。這何嘗不是平凡的人生,也許這就是楊絳想給我們傳遞的,平凡的人家在盡頭不是大都如此嗎?作者一家不追求達官顯赫,不追求門第三千,而是追求平凡安靜的在一起,只要有個寓所能在一起,能一起讀書、吃飯、休息。被錢鐘書和楊絳的感情戳中了;他們一起留學,留學的日子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光,他們在英國、法國相伴求學,共同進步;在英國收獲了愛情的結晶,女兒是他們的天使,伴隨著歷史、社會的車輪,他們沒有偉人般的抗爭,而是普通人的謹慎自保,但求平安,就這樣他們仨一起成長。
作者在高齡中回顧這一生,成就和名望如過眼煙云,而最后能陪伴的,還是家庭生活中點點的回憶。我們何嘗不是如此,我們都是這個星球上的過客,但愿我們在生活中能看淡功名但并不放棄追求;在生活中珍惜現在的她,陪伴才是最深情的告白;在平凡的煙火里享受最燦爛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