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秋緩長,花常開,樹常綠,陽光暖,清風柔,雨不猛烈,冷不久長,如此周而復始,是為歲月。
豐子愷在他的文章《漸》里說:由萌生的春“漸漸”變成綠陰的夏,由凋零的秋“漸漸”變成枯寂的冬。我們雖無經歷數十寒暑,但在圍爐相衾的冬夜仍是難于想象飲冰揮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此話與我心有戚戚焉。每年盛夏灶邊揮汗如雨,難以想象冬天縮手縮腳圍桌喝肉湯的感受;而寒冬開著暖氣洗澡之時,也難以想象夏天開窗沖涼的景象。然,這些都是由分分秒秒積累而成的變化,無停頓,無斷裂,緩緩慢慢走,滴滴點點轉變,直到幼苗蔥蘢,皺紋暗生,直到情濃轉淡,天高水長。
自然萬物從不期許承諾,不揮手道別,順承自然相遇,依照天序分別,無驚無喜,不謝不歉,由此形成良好的輪回,平衡著得以永生。
相比之下,人則復雜許多。欲望與貪念,多情與無情,糾葛與傷害,感動與失落,日復一日,似乎才是圓滿的人生。
我愛說謝謝。聽到的朋友無不反抗:下次不許說,顯得太過生分。而于我來說,難以接受的是“抱歉”。因為這個詞,用心時可以不用力,承諾時可以不兌現,相處時可以不珍惜,辜負時可以不虧欠,分別時可以不解釋,瀟灑地將今生未竟事宜推到來世,而來世杳無可見,傷害已然形成,猶如肉中刺,而說出“抱歉”的人提刀隱匿,再無蹤跡可循。
人生都有其自然的走勢,爬坡下山,平淡繁盛,貧窮富足,這走勢始于性格,生于本性,而我也曾是提刀的那個人。年盡不惑,行走千里,披荊斬棘,如今回頭看來,刀已鈍,盡管依然可以斬斷樹藤,卻也需要花費大力氣,而試圖剜出心里的刺,更是無從下手,生了銹的刀碰流血的傷口,似乎比種刺的人更加殘忍。
未到山頂,途中景色也別有洞天,一路有伴,彼此結識,相伴扶持,到了路口大方地祝福道別,本無相近,更無相離,如頭頂藍天與腳下土地,如樹上繁花與泥中青草,唱歌有人聽,笑聲有人和,此途分別,下一程還會有相伴的人,不說抱歉,不講再見,不道珍重,背影在身后,珍藏在心中,這是最好的相處方式。
于是我丟棄了刀,余下旅途輕裝上陣,留待更多的力氣去遇到曾被忽略的美景,再報以熱愛,報以珍惜,以“漸”的心境守候初衷,順應生活的走向,以“漸”的方式從容行步,迎來送往,心底有人,暗里有光。手中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帶著它,不逃脫,長長路,慢慢走,給陽光要陽光,給雨露要雨露,一直到山頂。
萬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
棄刀而行,在四季緩慢自然的變換中走過分秒日夜,若有一天背道而馳,我不說抱歉,而你要相信,我曾用一顆珍惜之心,蓄謀已久了這次分離,以此,最好地紀念措不及手的相遇。
路途遙遙心蕩蕩,路人錯錯落落,接踵擦肩,每一個提刀的人,你好,慢走,不送。
作者簡介:蘇小旗,78年生人,東北女子客居江南,憑心生活,聽心寫字,喜歡一切需要花費時間打磨的東西,是為情意。篤信“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愿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