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主食,它們PK了很多年。彼此相愛相殺,也并肩作戰。然而,作為主食的霸主地位從未被超越。
你知道我說的米不止一碗白米飯,我說的面可不是面條。
一碗白米飯可以配108個菜,一碗面,再豐富也是一大勺澆鹵。這其中的豐富滋味,只有打小就吃的人,才能體會。
《又見平遙》中有一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當出行押鏢的伙計全部喪生,只剩一人回到村口的時候,進門前,一定要吃的是那碗加了醋和蒜瓣的大碗面。吃了面才算到了家。
過橋米線的傳說里,秀才趕考,發妻送飯,累倒在橋邊,于是發現了滾燙雞湯汆燙米線的做法。有人說關乎愛情,有人說關乎親情。總之,是一個溫情脈脈的故事。
米面的根本,承載的是一個人對家最最原始的溫暖記憶。關于家的念想,全都凝聚在這一碗里。
我要說的是米和面的變形記。
米的變形記
在我大云南,米的變形做到了極致。
從早上起來的一碗米線開始,如果不想吃米線,可以換成米干,卷粉,餌絲,餌塊等等。它們都是米的變形。
家常:小鍋米線
離家的昆明人無論走到哪里,歸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劃一碗佐料豐富的小鍋米線。
也說不上它究竟有什么好,極其家常,卻白吃不厭。小鍋煮出來的米線,每一碗味道都不可能完全一樣。
一大塊嫩嫩的鮮肉,韭菜、酸菜、辣椒油、醬料、高湯混合在一起的味道。每一家的小鍋米線都有味蕾上的特別之處,可能多了一點醬味,可能用的是豆芽,我更喜歡豆尖的味道,綠綠的豆尖浮在紅亮的湯色之上,豌豆的清香混合在辣椒醬味之間,很微弱卻不會被遮蓋。
再加一塊臭豆腐,細綿的口感,和濃烈的氣味,把醬香突出的更為明顯。
先吃肉餅和臭豆腐,接著挑起米線,順滑的口感帶著火辣和燙溜進肚里。甩完一碗米線,滿頭大汗,可以噴出火來。
特色:大理肉醬燒餌塊
餌塊餅燒好,夾上半根烤得香脆的油條,抹上秘制辣醬,炒香的肉醬一大勺,花生核桃醬一大勺。加上豆芽菜和酸菜。
咬上一大口,滿口就一個字,香。
菜:雞絲涼米線。
米線即是主食,也可以做菜。滇味里最重要的涼拼即是這道菜。
漂亮的擺盤以及酸、甜、咸、辣的口感拌在一起,本身就象征著一種美好的團圓。因此,這是滇味宴席中老少咸宜的一道菜。
面的變形記
北方的面不是面條。我以為的面條是長長細細的那種。
家常:西紅柿拌面。
用的是手工切面。切面不會很細,也不會很長。煮出來之后就是面本身的清香,拌上炒好的西紅柿醬,稀里呼嚕一大碗。再來上一碗面湯,胃里被熨平過。
面是最飽人的,久久難以消化。我可以吃掉一大碗米線,卻只能吃一小碗面。
一斤米可以制成兩斤米線,一斤面卻是實實在在的一斤面。
特色:各種不同形狀的面食。
餃子,是不必多說的。除此之外,切溜則、饸烙面、一根面、貓耳朵、刀削面、剪刀面、碗團等,吃到的時候,似乎不同的時節配不同的面,也是一種講究。
就這一口面,不同形狀,吃出了莊嚴感和儀式感。
菜:莜面栲栳
這是長得最奇怪的一種面。準確的說,莜面是一種雜糧。可是作為菜,第一次吃的時候,我還是驚艷到了,一個是它的形狀,一個是它的蘸料,多達8種口味。從口感上來講,它不還是面嗎?
主食的發聲。
它們都離不開地域的鮮明特征。也許帶走親媽,就能做一口地道的家常西紅柿拌面;但是離開了云南的水土卻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一碗順滑的米線。雖然愛極了米線,卻無法接受在除了云南之外的地方吃米線,因為口感上無法接收。米線和米粉絕對不是一種東西。
離開了大同就吃不到最好吃的刀削面,出了山西就見不到那么多花色的面。
主食承載了更多的鄉情。在你無法歸去的故鄉,不是某個人,而是有一碗親切的美食在等著你。
歸家吧,年夜飯里的那一碗在呼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