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最大的旅游資源就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免費博物館。因為一般的博物館都是每天早上10:00開門,每天出行的時間我都錯開了上班高峰期,地鐵上的人并不是很多。
我觀察了一下,在地鐵上喜歡看書的人多半是比較年長的。
而大部分的年輕人,在地鐵上不看書也不看手機,多半是聽音樂。

去博物館的路上,遇到這幫在艷陽天下寫生的學生們(那幾天華盛頓的溫度特別高,我估摸著少說也有38度)。我覺得很好奇,老外明明特別怕熱,但為什么不怕曬呢?

今天來到的是全球大名鼎鼎的航空航天博物館,雖然建筑物上沒有顯著的館名(估計我走的不是正門),但是一進館的那種氣氛,讓你立馬提升了此行的價值。
在旁邊的建筑廣告牌上,才找到今天要來的地方。

美國航空航天博物館華盛頓分館,是一個匯集了大量的飛行器、太空探測器展覽和飛行模擬體驗的大型航空航天科技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航空和航天科學技術方面收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涉及的領域包括航空學、宇宙航行學、地球和行星以及航空史等。
博物館大小適中,共兩層,游客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來決定游館的時間。即使看得比較細,一天的時間也是可以看完的。這個館的突出特點是收集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代表尖端技術的飛機、宇航器、火箭、導彈、各種航空發動機、推進器等。此外,還有大量模型、飛行設備、重要航空事件復制品以及發明家、飛行員的遺留物。我們的楊利偉曾經也來過此館參觀。像我們這種業外人士,即使走馬看花,看了也是津津有味。
在這里展出的展品大多都是原件,比如二戰時期的戰機、退役的軍用間諜飛機、曾經服役多年的客機、世界上的第一架飛機、蘇聯制造的第一顆衛星等。齊聚在博物館中的展品讓人們不僅能夠看到航天航空事業的發展,對太空的不斷探索發現,更能近距離讓人們感受到這種航空航天科技高速發展為生活帶來的美妙變化。比如GPS技術從當初的軍用到現如今的民用,大大拉近了普通老百姓和高科技之間的距離。
這個館特別適合小孩子,尤其是一個叫“物體如何飛行”的分館,簡直就是孩子們的體驗館。
這個館里的的年長工作人員們(不知道是不是志愿者)是我見到最熱情的團隊。他們甭管你有沒有這方面的要求,只要你朝他們方向走過來,他們都會主動熱情地向你介紹一般游客需要了解的信息,讓游客的感覺非常好。

我跟隨一幫孩子們體驗了月球的引力。在地球上我是138.9磅,到了月球我明顯瘦身成23.6磅。

這是我在火星上的重量。這種體驗對孩子們而言,比單純的看數據要直觀的多。

這種大大小小的體驗很多,孩子明顯比我知道該怎么去玩。



講解員帶著我們,首先重點介紹的還是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的故事。萊特兄弟小的時候,有一天他的父母拿了一個小小的飛行小玩意(用手繞繞卷軸,小裝置就可以在空中繞幾圈的那種),沒想到這個小玩意就點燃了兄弟倆的航天夢,也改寫了人類航天史的進程。


中間這位穿白上衣的老大爺就是我們的講解員。這些講解員除了對館內的東西比較了解外,還需要對一般觀眾比較常見問題有一些額外的知識儲備。比如有一個小孩冷不丁地問了一句“你可不可以介紹萊特兄弟家其他孩子的情況”,這個講解員回答也是非常自然、流暢。


大大小小的飛機(主要是早期的)許多都吊在一樓的大廳內。



阿波羅號從月亮取回來的巖石,有的被切下一塊,滿足大家的好奇心。這款是表面比較光滑的有點類似大理石,和我們平時接觸的地球上的大理石手感上沒啥兩樣。

上面接觸的樣片就是從這塊月亮上的石頭上切下來的。

航天員曾經還對一只大猩猩過了太空實驗,不知對這個生靈而言是喜還是悲。

這是選拔航天員的要求,比例是20:1,比起中國的公務員考試,難度明顯小多了,但能符合這些要求的候選人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這是航天員在太空中的工作艙,各式各樣的科研工具、生活必需品都是放在這些小抽屜里,不然的話,東西全部漫天飛舞的在空中漂浮,那也太凌亂了吧。

在太空艙里,這是人比較自然、舒服的姿勢,雙腿微屈,雙臂合抱。

這是太空中的宇航員身體上遇到挑戰,比如第一條,頭一兩天,半數以上的宇航員都會覺得運動起來不對勁或者輕微的感冒。

哈哈,猜猜這是啥?宇航員機器人。

Robonaut 是把“機器人”和“宇航員”兩個英文詞根經過拼合,我給它起個名字叫宇航員機器人,主要是協助宇航員做一些簡單的操作,現在機器人真是無孔不入,很快就可以普及到民間了。

這是用樂高玩具拼成的一個模擬太空實驗。

兩個孩子饒有興趣地聽著這位老大爺解釋其中的原理,我聽了半天也不知道講些啥東西。

展廳中展出的部分實物。專業人士應該可以判斷出其當時的科技發展段位,我等則看著沒啥感覺。

有一個展館特別介紹了美國的女飛行員

退役的戰斗機


館內還有許多花錢項目的體驗館,比如太空旅行(4D體驗)、VR體驗等。

到機長飛行艙去體驗

這是早期飛機的貴賓艙

大家排隊去體驗一下早期的波音747飛機艙。

在衛星定位館,講述的曾經發生一段悲慘的定位失誤的故事。一架韓國飛機,原本計劃從美國阿拉斯加飛到韓國首爾,因為定位失誤,不小心進入蘇聯領空,結果被蘇聯的戰機擊落,結果可想而知。

這是通過五個不同時期的人物代表的視頻互動,來展示衛星科技給人類不同時期帶來的變化。
這是有關探索月球的館,里面當然少了阿波羅的故事。

阿波羅的引擎。

有關阿波羅宇航員的生活、工作記錄。


整個探月計劃總共分三個項目。第一個是Gemini
第二個是:Mercury
第三個才是阿波羅
阿波羅總共分了17個階段。前面10個階段都是前期準備工作,第11個階段才實現真正登月。
登月之前的第10階段是最后一次演習
這就是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阿波羅項目的領軍人物-首次登月的三個宇航員登月
阿姆斯特朗給他同伴拍的這張照片也成為航空史上非常著名的照片之一。
這是阿波羅項目的最后一次登月活動,在月球上開著特定的車,逛了22多小時,行走35公里,還帶回來一些月球上的巖石和土壤回來研究,并帶著還會登月的愿景。
航天員的生活用品
阿波羅的太空航道,下半部分紅色顯示的是登月線,上半部分白色線顯示返回線。

阿波羅項目最后一個登月的宇航員所穿的宇航服。
宇航員當年在月球上開的車子。
宇航員當時所在的工作艙,那個白色的“桶”就是宇航員洗澡的浴盆。還掛了一張洗澡的照片。
這就是那個浴缸,需要站著洗澡的。

懷特兄弟的父母和家人介紹。

對懷特兄弟母親的介紹。原來懷特兄弟遺傳了母親的基因,其母親對機械很有特長。
懷特弟弟對他家人教育環境的認可,尤其是對孩子的好奇心的鼓勵。

很喜歡這句話:“很難說到底什么是不可能。昨天的夢想就是今天的希望,也是未來的現實”。一次次、一件件偉大的發明創造,其實就是這么一代一代從昨天到今天再到未來,一步步演變過來的。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懷特兄弟第一架飛機的模型。
第一位女航天員,猛一看還以為是個俊小伙。

戰斗機的機長室。
這是中國人看著比較有情感的飛虎隊。

當時飛虎隊來花援助,國民黨發布的第1號令。
為了讓飛虎隊成員更好的和中國人溝通,這是他們當時用的翻譯小冊子。
原來飛虎隊成員都是航空志愿者。難怪它的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愿大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中華民國成立,由美軍飛機人員組成的空軍部隊,在中國、緬甸等地對抗日本。我由衷地向這些具有國際情懷的志愿者們致敬!
這是美國軍隊頒布給海、陸、空三軍的勛章。現在頒布條件越來苛刻。

一段有關二戰的視頻,一對姐弟倆看得非常帶勁。喜歡看博物館的孩子在博物館獲取的知識是非常生動和直觀的。

美國第一艘帶有核能力的航空母艦模型

這個航母模型是一個專家花了10年的功夫完成的(當然10年期間他還干其他的事情)

很難想象這是美國50年代航空母艦的科技能力,我們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真不是一小步。所以即使現在有些小進步,也不能得瑟,畢竟我們基礎太差,需要謙虛、努力、再努力。

這是對這艘航母的具體介紹

航母模型的下層里面的空間也是做得栩栩如生, 照片中藍色發光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