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的理想狀態:野無遺賢,朝無幸位。有才德的,沒有一個漏掉的;沒才德的,沒有一個在位的。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chan)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
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這是孟子陳述他理想中的王政,首先是用人。
張居正解讀:賢能之人,是國家所賴以輔治者,若棄而不用,則豪杰解體,人心盡失。所以對于賢而有德的人,要隆重有禮而尊敬之。對于能干有才的人,要因其才干而任用之。這樣才德出眾的人,能濟濟在位,而不肖者不得參與其間,則野無遺賢,朝無幸位。天下之士,凡以俊杰自恃的,中心喜悅,都要來投奔。
張居正講出了用人的理想狀態:野無遺賢,朝無幸位。有才德的,沒有一個漏掉的;沒才德的,沒有一個在位的。
接著說財稅政策,首先是市場管理: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
廛,是指城市平民的房地,市廛,集市里的貨倉,或者堆貨的空地。廛而不征,就是給商人堆放貨物的場地,但是不收稅。法而不廛,就是如果商人的貨物滯銷,買不出去,就依法由政府征購,不讓他長久積壓。這樣,天下的商人都愿意到這個市場上來做生意了。
然后是自由貿易:
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
譏,是稽查。關卡只進行稽查,稽查有沒有違法的人或奸細,不對來往客商的貨物抽取關稅。則天下的商人都愿意來做生意了。
農業政策:
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
助而不稅,孟子的意思是要恢復周朝的井田制。井田制的標準,是方方正正九百畝,中間一百畝公田,周圍八百畝私田。八家人居住,各自耕種自家的一百畝,再共同助力耕種公家的一百畝,這公家,不是天下為公的公,是公卿大夫的公。收成的分配,公田的收成歸公家,私田的收成歸自己家,不另外收稅,這就叫“助而不稅”。
助而不稅的助,也不光是農民助公家,公家也要助農民。公家有完備的農業技術官吏系統,頒布農歷,指導農時,改良土壤,選擇谷種,輔導監督。總之是農民出力,公家出地,出谷種,出技術支持,出管理統籌。公家的工作也不少,相當于現在的農業局,農科所,責任都要擔起來。
后來呢,貴族大夫們越來越懶,只顧享受生活,農政廢弛。農民呢,時間長了,智慧日開,種田能手也多了。公家既然不管,私田的收成越來越好,公田的收成越來越差。貴族們一看,算了,不要公田了,都分給你們各家自己耕種,全部改成“履畝而稅”,按收成比例征稅,簡單。
孟子接著說房產稅:
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
廛,是城市里的民居。廛,夫里之布,布,是錢。夫布,政府工程,征召勞役,你不去,就要出錢。但在周禮中,夫布的理念,主要是針對無業游民的,“凡無職者出夫布”,那城市里的市民呢,如果是有工作的,那他已經有納稅,就不要他再出夫布了。里布,是房產稅,原意是懲罰不種桑麻的,“凡宅不毛者里布。”不毛的毛,就是經濟作物,你有宅基地,屋前屋后按規定是要種桑麻的,是紡織業用地,你不種,讓他荒著,或者修花園做游樂觀賞之地,好吧,那政府就對你進行懲罰性征稅,相當于一種富人稅,奢侈稅。但到了后世,發展成只要有房就征收房產稅。所以孟子建議取消。
沒有徭役錢,沒有房產稅,那全天下的人民都很喜悅,都想移民到你的國家了。氓,民字加一個亡,亡是離開,氓就是移民。
什么叫王天下,王天下就是近悅遠來,就是吸引人來,上,吸引人才,下,吸引移民。人口即國力。
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說,如果能按我說這五條去做,那鄰國的人民,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仰慕我們的國君。如果他們的國家要發兵攻打我們,就像率領兒女去攻打他們的父母,從有人類以來,這樣的事還沒有成功過。如此,則無敵于天下了。無敵于天下,就是“天吏”,如此不能統一天下的,還沒有過。
我的孟子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華書局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中國華僑出版社
孟子正義,焦循,中華書局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