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睽變蹇--“中道而返”式
? ? 自無妄卦開始至睽卦,除了某些爻的陰陽變化以外,皆為“原始反終”,所以睽卦六爻的天道就是辛甲壬己庚癸。
? ? 睽卦是個平衡卦,但與復卦這樣的平衡卦不同,復是一個最穩定的平衡卦,任何陰爻也不能撼動初爻,打個比方就象是一個不倒翁,所以卦辭講“出入無疾,朋來無咎”;睽卦的平衡則處于微妙之間,稍有不慎,難免傾覆,所以卦辭說是“小事吉”。
? ? 比較睽卦諸爻,可知對初爻威脅最大的是四爻,二爻為甲為“主”,二爻辭說是“遇主于巷”,它雖然阻擋了初爻在人道上的出路,但也不至于動搖初爻的地位,因為二爻甲在這個卦中為終結階段,是個沒有活力的爻。三爻為壬,是個陰爻,按照天道,初爻辛當向三爻壬發展,所以爻辭說“見惡人,無咎”。五爻庚至初爻辛合乎天道,但有三爻制衡。只有四爻己可以利用這種平衡態勢,侵占初位,這個爻的身份為“宗”,與五爻庚相對來說為“夫”,本身是地元,如果進入初位,也就成了人元,所以爻辭說它是“元夫”,正是這個爻變成了蹇卦的初爻。
? ? 蹇初為己,則蹇上必為甲。睽上癸變成蹇三乙,睽初辛變成了蹇五丁,蹇二與四分別為睽三與五所變,這樣蹇卦六爻的天道就是己丙乙戊丁甲。
? ? 睽卦變蹇卦,除了睽四有一個“元夫”以外,很難想到這是一個面臨特殊變化的卦,更難確定是睽卦的哪個爻變成了蹇卦的哪個爻。不過蹇卦的天道,可以通過諸爻的關系來驗證,也可以通過六爻的定位來驗證。比如初爻說“往蹇,來譽”,那么我們在考察它為什么是“往蹇,來譽”的時候,就會發現蹇卦不僅是個平衡卦,更因為初爻己在這個卦中處于終結階段,是個沒有活力的爻。三爻辭為“往蹇,來反”,三為乙,四為戊,自乙至戊,需要三個時間單位,所以是“往蹇”,而作為來者的二爻為丙,由丙至乙,所以是“來反”,以此也可知二爻為什么是“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了。四爻辭講“往蹇,來連”,這是因為四爻至五正與天道相悖,而三爻與四只在空間上為鄰,所以是“往蹇,來連”。又根據乾坤卦關于六爻定位,乙為北,丙為東,丁為南,戊為西,卦辭講“利西南,不利東北”,聯系爻辭,顯然是蹇二三爻的日子不及四五好過。綜合以上多種考慮,可以確定自睽到蹇發生了一次特殊的卦變,而蹇卦的天道就是己丙乙戊丁甲。由于是睽四變成了蹇初,所以這次卦變,仍然是“中道而返式”。
(152)? 解變損--“中道而返”式
? ? 解卦是蹇卦的“覆卦”,所以解卦的天道是甲辛庚癸壬己。不難看出,解卦諸爻的行動也相當困難,一個原因是卦體平衡,再一個原因就是天道與人道的錯亂。在解卦中,也有兩個“天人相悖”,一個是二爻與三爻,另一個是四爻與五爻。初爻原本是人道的開端,但從天道上看卻是終結,對于這種情況,卦辭說“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無所往”就是說這個爻根本不能行動,“其來復”是說其它各爻的運動方向是初爻甲,甲是歸宿。“有攸往,夙吉”則是說這個爻的前身還是吉祥的,它的前身就是蹇上,蹇上辭有“往蹇,來碩,吉”之說。
? ? 解卦按照人道幾乎無法行動,但是按照天道又可以行動,這就叫“天無絕人之路”。如果從天道上看,解卦中有兩個爻是很容易行動的,一個是上爻,上爻雖弱,但位置最高,勢能最大,又是解卦在時間上的開端,假定這個爻發動,那么首當其沖的是三爻庚,三爻的爻辭是“負且乘,致寇至,貞吝”,所謂“致寇至”就是指的上爻至三,上爻至三不合人道,所以是“致寇至”。
? ? 再一個就是四爻癸,四爻是一個強爻,四爻至初,合乎天道。四爻的爻辭是“解而拇,朋至斯孚”,正是“解而拇”提示是這個爻將要進入初位,承擔起支撐卦體的任務。而“朋至斯孚”的意思也和豫四的“朋盍簪”差不多,是說有朋友要成為它的服從者。這個朋友就是五爻,五爻的爻辭是“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這是一個顧全大局的人,不用這種辦法,就打破不了這個僵局,但是由五至四,從人道上說是倒退,只不過這是一種被動的行為,但它終歸認為四爻至初是“小人”行為,所以爻辭又說“有孚于小人”。
? ? 解四變成損卦的初爻,所以損初就是乙,損初為乙,則損上必為丁。損卦其它各爻的天干是如何確定的呢?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只能聯系前后各卦進行分析。
? ? 蹇卦上爻講“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利見大人”是說蹇卦的這種態勢,適宜強者的出現,蹇卦已經有兩個陽爻,因此這里的“大人”意味著要有第三個陽爻出現。再從“往蹇,來碩”考慮,很容易想到就是這個爻變成了損卦中的第三個陽爻,也就是二爻。其實這是不對的,甲在蹇上是個“只出不入”的爻,所謂“來碩”只是一個現象,似乎蹇五上行就可以給上爻帶來碩果,其實蹇五根本不能上行。蹇上變解初,其辭為“無咎”,這里只說它沒有災難,沒有變成“大人”的意思。倒是解上說“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表明這個爻有可能由陰變陽,成為第三個“大人”。
? ? 損卦是個失衡卦,二與四這個“蹺蹺板”發生了傾斜,強大的二爻壓迫初爻,矛盾集中在初與二之間,初爻的爻辭是“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所謂“已事”,就是由二爻造成的這種不平衡,或者說是由“己”造成的這種不平衡,顯然這里二爻就是己,己也就是二爻。知道了二爻為己,則四爻必為甲,其它三爻為丙,五爻為戊,這也就不難確定了。
? ? 在探討損卦的天道時,有一個辭也不能忽略,這就是“元吉”二字。損卦辭講“元吉”,損五辭也講“元吉”,這里的“元吉”是否和坤五的“元吉”一樣,提示以此爻改元呢?還是象訟五那樣,提示此爻就是“元”呢?原來都不是,這里講的主要是卦體諸爻同地元己的關系,己在損卦中不是開端,而是終結,因此也可以說是諸爻的歸宿。損卦因為二爻己強大而造成的失衡,對卦體的穩定和其它爻的運行有一定影響,特別是對初爻造成很大壓力,這就是“疾”,但是對二爻本身來講卻沒有什么壞處,不但沒有壞處,而且從作為諸爻的歸宿來講,這還是一個坐享其成的爻,損卦除二爻以外,還有初、上兩個陽爻,卦辭中的“二簋可用享”,就是說二爻可以享受它們的貢獻。損五是個弱爻,本身既不是天元甲,也不是地元己,還不可能變成人元,為什么要在這個爻的爻辭上說“元吉”呢?原來這個爻為戊,戊是通向己的最后一條通道,所謂“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就是說其它爻的貢獻不能拒絕,也不能截流,這對二爻己與其它爻的溝通有好處,所以卦辭中的“元吉”是說地元己的吉祥狀態,五爻戊的“元吉”是說“于元為吉”,也就是對地元吉有好處的意思。
(153)? ? 萃變升--“分道揚鑣”式
? ? 損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益為損的“覆卦”,所以益卦的天道也就是辛庚甲壬己癸。益卦“原始反終”變成夬卦,夬卦“原始反終”變成姤卦,姤卦“原始反終”變成萃卦,所以萃卦的爻時與損卦相同,也是乙己丙甲戊丁。傳統易學認為,萃卦與升卦的關系是“覆卦”,萃倒過來為升,升倒過來為萃,其實不是,因為這里又發生了一場特殊的卦變。
? ? 萃卦是如何變成升卦的呢?原來這里與師變比相類似,也是前卦的初爻爻位不動,上爻的爻位也不動,只是中間四個爻發生了一個旋轉,當然運行的方向與時間也起了變化。我們是如何知道這個變化的呢?這還是靠卦辭與爻辭的指引。
? ? 從卦體上看,萃卦是個整體失衡卦,兩個“蹺蹺板”都發生了傾斜,強大的四爻與五爻都有進入初位之勢。萃卦的卦辭講“利見大人”,萃卦中有兩個陽爻,這里講“利見大人”,也和蹇上講“利見大人”一樣,預示著將有第三個陽爻出現,這是一種時勢造英雄。萃卦初爻講“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所謂“有孚不終”,是站在初爻的角度上,說它的服從者不能在人道上堅持始終,所謂“乃亂乃萃”是講各派政治力量會有一個新的分化組合。萃五講“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所謂“匪孚”是表明它不是初爻的服從者,“元永貞”則是說初爻這個人元的爻位不變。
? ? 這里我們可以同師變比做個比較,比卦的卦辭講“原筮元永貞”,我們說所謂“原筮”是指的師卦,師是比卦的“原筮卦”,比是師卦的“復筮卦”。為什么萃五只說“元永貞”,而不說“原筮”呢?原來師在周易卦序中排第七位,這是個奇數卦,所用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比排第八位,為偶數,所用天干為己庚辛壬癸甲。由此我們推定,凡是在卦序中排在奇數的都叫“原筮卦”,排在偶數的都叫“復筮卦”,萃排在第四十五位,是個奇數,這樣萃本身就是個“原筮卦”,所以在五爻辭中就不說“原筮”。
? ? 萃卦初爻為乙,變成升初以后就是癸;萃卦上爻為丁,變成升上以后就是辛,這樣我們就知道了升卦初上兩個爻的天干。
? ? 升卦中間四個爻的天干是如何確定的呢?原來師變比就是初位與上位不動,或者說是以這兩個爻為“軸”,卦體做了一個逆時針90°(或者說順時針270°)的旋轉,這樣師二就變成比五,師三變成比二,師四變成比三,師五變成比四。萃卦變升卦則是以初上為“軸”,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180°,這樣萃二己就變成升四己,萃三丙就變成升五壬,萃四甲變成升二甲,萃五戊則變成了升三庚。這樣升卦六爻的爻時分別就是癸甲庚己壬辛。
? ? 找到了升卦六爻的爻時,再對卦辭與爻辭就不難做出合理的解釋。比如說萃二與升二都講“孚乃利用禴”,原來前者為己,它是萃卦諸爻的最終歸宿,后者為甲,它是升卦諸爻的最終歸宿。再如隨卦上爻講“王用亨于西山”,我們說隨上為戊為西,隨卦的“王”是甲,升卦四爻講“王用亨于岐山”,這里的“王”是四爻己,“岐山”則指三爻庚,戊和庚是同一個爻位,這也就是說“西山”與“岐山”是同一座山,但由于兩個“王”所處的位置不同,這才有了不同的稱呼。升卦辭講“南征吉”,升三講“升虛邑”,原來就是因為上爻為辛,辛與丁為“南”,升三的上行,如入無人之境,卦辭講“用見大人”,就是要發揮這個爻的作用,這是一種英雄造時勢。萃卦的“利見大人”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升卦的“用見大人”則是歷史的辯證法。
(154)? 井變革--“顛倒旋轉”式
? ? 升卦的天道是癸甲庚己壬辛,升卦“原始反終”變成困卦,所以困卦的天道就是丁丙己戊甲乙。困卦“原始反終”變成井卦,所以井卦的天道與升卦相同,也是癸甲庚己壬辛。井卦又面臨著一次特殊的卦變。
? ? 傳統易學認為,井卦是由兩個八卦構成,井的上卦為坎為水,下卦為巽為木為風,比如《彖》傳說“巽乎水而上水,井”;《象》傳說“木上有水,井”,其實這個卦既與“木”沒有關系,也與“風”沒有關系,既然這個卦取象為“井”,自然與“水”有關系,但這個“水”與三爻卦的“坎”又沒有關系。還有一種認識以為井卦初爻為“井底”,上爻為“井口”,這都是不對的,原因是不了解真實的卦體和易道,而不了解真實的卦體與易道,也就不能正確理解井卦的意義。
? ? 假如我們把井卦六爻復原為球形卦體,我們就會清楚地看出,井卦是一個失衡卦,其中二與四這個“蹺蹺板”發生了傾斜,強大的二爻有迫初之勢。再從易道上看,井卦六爻間存在著兩個“天人相悖”,一個是由三至四,再一個是由五至上,但是也存在著一個“天人合一”,這就是由初至二。井卦在時間上的開端是四爻,終結是二爻,如果是用井做比擬,那么井底不是初爻,而是四爻;井口也不是上爻,而是二爻,所以我們說這不是一個直上直下的“井”,而是一口“扳倒井”。
? ? 井卦二爻有迫初之勢,為什么初爻要說“井泥不食,舊井無禽”呢?原來這是接近井口的一個部位,由初至二,雖然是既合天道,也合人道,還是一個陰陽和合,但是不合地道,假定二爻甲一旦被激活,這個爻就會從“只入不出”變成“只出不入”,那個時候二爻就是“井穀射鮒,甕敝漏”,初爻也就再也難以支撐卦體,這就是“井泥不食”的原因。
? ? 井卦三爻至四正與天道相悖,只有改道上行,由三至上合乎天道,并且也是一個陰陽和合,但由于有五爻制衡,因此爻辭說是“井渫不食”。在井卦中,三爻的行止至關重要,如果是這個爻不動,那就不僅阻塞了四爻在天道上的出路,其它爻也很難動作。如果是這個爻上行,則局面就會改觀,這也就是爻辭說的“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我心”即上爻辛,“王”也就是四爻己。
? ? 井卦為什么五爻要說“井洌,寒泉食”呢?《象》說是“寒泉之食,中正也”,其實這個爻既不“中”,也不“正”,由五至上還是一個“天人相悖”,假定這個爻至初,那么這不僅合乎天道,也是一個陰陽和合,對初爻的力量也是一個加強,所以這里說“寒泉食”,這不僅是從爻與爻之間的溝通,也是從穩定卦體考慮的。
? ? 由于井卦的卦體失衡和天道與人道的錯亂,井卦注定要發生特殊的卦變,井卦是如何變成革卦的呢?這里有兩句話至關重要,一句是卦辭說的“改邑不改井”,再一句就是井上說的“井收勿幕,有孚,元吉”。通常如果不是特殊卦變,上爻就會自然地返回來成為下一個卦的初爻也即人元,用不著再說“元吉”二字。履卦變泰卦是一次特殊卦變,所以履上有“視履考祥,其旋元吉”的說法,這次卦變,實際上是以初上為“軸”,二、三、四、五爻做一個順時針90°的旋轉以后再整個倒過來。井變革也一定是特殊卦變,所以井上特別提示這個爻將成為革卦的初爻,但中間四個爻有變化,具體說就是“改邑不改井”,我們已經知道了井卦的四爻為“井底”,二爻為“井口”,這兩個爻要是不動,上爻還要變成初爻,這就只能是以二四為“軸”,初、三、上、五這四個爻做一個180°的旋轉。這樣井上辛就變成革初丁,井三庚變成革五戊,井五壬變成革三丙,井初癸變成革上乙,這樣我們就找到了革卦六爻的爻時,也就是丁甲丙己戊乙。
? ? 象這樣以二四為“軸”,初三上五饒“軸”旋轉的特殊卦變,前面的蠱變臨也算一例,蠱卦變臨卦,就是以二四為“軸”,初三上五做了一個旋轉,蠱的二爻還是臨的二爻,蠱的四爻還是臨的四爻。只是蠱卦的初三上五是做了一個逆時針90°的旋轉,而井卦的初三上五是做了一個180°的旋轉。井的二爻還是革的二爻,井的四爻還是革的四爻,還有就是這個爻由陰爻變成了陽爻。
? ? 由于井變革沒有影響上卦的上爻變成下卦的初爻,或者說困卦的初爻還是革卦的初爻,只是由陰變陽,所以我們說“君主”沒有離位,不能叫改朝換代,只是一個“內部調整”或者是“理順關系”,革卦的“革”字是皮革之革,與革命沒有關系。從卦變的形式上講,我們也叫做“顛倒旋轉”式。
? ? 革卦以后,所有“原筮卦”的天道都是丁甲丙己戊乙,所有“復筮卦”的天道都是癸庚己壬甲辛。如果用人事做比擬,可以說從困卦開始,開創了一個由丁掌權的時代,一直到未濟而終。
(155)? ? 周易卦變的根源與規律
? ? 前面我們逐一探討了周易十二次特殊的卦變,現在我們再探討一下卦變的根源與規律問題。
? ? 卦變的根源,可以分為內因與外因兩種,所謂內因就是由于天數與地數的周流引起的爻變,如果某個卦中的一個或幾個爻的陰陽性質發生了變化,那么肯定要造成卦變,天數與地數的運動是爻變乃至卦變的根據。所謂外因就是三道綜合作用,這種作用,不僅使天數與地數周流,也使得爻位與爻時發生變化,所以可以看成是爻變與卦變的條件。因此探討周易卦變,首先要掌握真實的卦體,了解三道的性質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所謂真實的卦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球體,一方面是球面上的一部分天數與地數可以在不同的爻之間周流,另一方面是這個球體可以旋轉,可以滾動,因此從外部某個不變的視角看來,卦體除了某些爻的陰陽變化以外,還有三種形式的旋轉,一個是以初上兩爻為軸,二三四五爻繞軸旋轉,比如師變比、萃變升等;另一個是以二四為軸,初三上五爻繞軸旋轉,比如蠱變臨、井變革等;再一個是以三五為軸,初二上四爻繞軸旋轉,比如訟變師、否變同人等。當然是正旋還是反旋?是旋轉多少度?是一種形式的旋轉還多種形式的旋轉的組合?這都需要具體分析,但基本的形式不外乎這三種形式的旋轉,不論是一般卦變還是特殊卦變,都是這樣。這樣看來,如果不了解卦體是一個球體,也就不能理解這三種形式的旋轉運動,僅憑陰陽或八卦,那是揭示不了卦變的根源與實質的,當然也就更掌握不了卦變的規律。
? ? 三道就是天道、地道與人道,這是制約卦爻運行的三種基本法則,當然也就是卦變的根源。三道性質不同,但都依附于卦體,彼此消長,交互作用,共同推動了卦爻的運動、發展與變化,因此卦爻的運動、發展與變化,就是三道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具體到某爻或某卦的運動與變化,存在著一個以哪道為主的問題,有時候是天道起主要作用,有時候是地道起主要作用,也有時候是人道起主要作用。比如說師變比,可以認為是人道起了主要作用,設想如果強大的師二不顧正與人道相悖,憑借天時與地利至初,那么師也就不會變成比。憑借天時與地利至初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否四變同人初,豫四變隨初等等,這可以認為是天道與地道共同起了主要作用。在天道與地道相悖的情況下,有時候是天道起主要作用,有時候是地道起主要作用。比如說蠱卦三爻與初爻就是一個“天地相悖”,蠱三變成臨初,可以認為是地道起了主要作用;復卦變無妄,復卦中有三個陰爻由陰變陽從而變成無妄,就是天道起了主要作用。天道、地道與人道不能按照陰陽、剛柔與仁義分類,也不是三爻卦的初為地、二為人和三為天,更不是六爻當中的初二為地、三四為人和五上為天,而是每一個爻都有三道,或者說都受三道的制約,只是在不同條件下有個以哪道為主的問題。
? ? “原始反終式”的卦變,是基本的卦變形式,或者說是一般的正常的卦變形式,這種形式的特點就是卦體整個的“倒過來”,雖然這里有陰陽的變化,但不改變卦爻運行的正常次序,這就要求這個卦作為過程能夠堅持終始,乾卦六爻能夠堅持終始,所以倒過來就變成了坤,這就是正常的卦變。坤卦六爻有始無終,在五上之間有一個中斷,不能夠按照正常的次序運行,所以就發生了特殊的卦變。屯蒙需訟屬于正常的卦變,訟初“不永所事”,不能堅持終始,所以訟變師就是不正常的或者說是特殊的卦變,這可以看成是漸進過程的中斷。
? ? 在十二次特殊的卦變中,多數是因為初爻柔弱,難以堅持終始,行進在“中途”的強爻可能篡位,從而引起特殊卦變,比如訟初為陰,訟四為陽;否初為陰,否四為陽;豫初為陰,豫四為陽;蠱初為陰,蠱三為陽;解初為陰,解四為陽等,這說明如果作為卦體“基礎”的初爻自身不夠堅實、強大,難免引起特殊卦變。當然如果是過分堅實,也不能按照正常次序運行,比如復卦初爻就是一個極其堅實的爻,這個爻“賴”著初位不動,其它爻莫之奈何,這也引起了特殊卦變。這種卦變,可以看成是“強者必勝,捷足先登”。
? ? 但是強者也未必“必勝”,師二是個強者,但沒有進入初位;萃卦四、五也是兩個強者,但也都沒有進入初位;困卦的初爻是個弱爻,其上有三個強爻,從現象上看這個爻也很難支撐卦體,但就是這個爻,經過了一番“內部調整”,終于在革卦中實現了“元亨利貞”。這說明不能單看強弱,還要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者在得“道”的情況下,也可戰勝強者。
? ? 在十二次特殊卦變中,“原筮卦”發生的特殊卦變少,“復筮卦”發生的特殊卦變多,比如坤、訟、履、否、豫、蠱、復、睽、解、井都屬于“復筮卦”,只有師和萃兩個卦是“原筮卦”。這說明“原筮卦”不容易發生特殊卦變,“復筮卦”容易發生特殊卦變。由此我們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原筮”為本,“復筮”為末,本固則末興,末固則傷本。
? ? 在十二次特殊卦變中,大部分屬于“中道而返式”,如坤變屯、訟變師、否變同人、豫變隨、蠱變臨、睽變蹇、解變損。屬于“同元不同方”的有師變比、復變無妄和萃變升。屬于“顛倒旋轉”的有履變泰和井變革。在七個“中道而返式”的卦變中,由三返初的只有一個,即蠱變臨。由五返初的也只有一個,即坤變屯。由四返初的有五個,即訟變師、否變同人、豫變隨、睽變蹇和解變損。這說明四爻容易進入初位,四爻進入初位不合人道,但在客觀上又有利于初爻至二,初爻至二合乎人道,這大概也是四爻容易進入初位的一個原因。
? ? 在十二次特殊卦變中,多數是屬于失衡卦,如訟、師、履、否、豫、蠱、萃、井,但也有平衡卦,如坤、復、睽、解,這說明不論是平衡卦還是失衡卦,都有引發特殊卦變的可能。
? ? 以上大體可以看成是周易卦變的一些規律,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卦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具體到某卦如何變成另一個卦,要結合經文,認真分析。在經文中,提示卦變的辭句有很多,比如“元”字、“命”字、“由”字、“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等等,但是也有許多辭句,貌似提示卦變,其實并沒有發生特殊卦變,比如說巽卦二爻與上爻的“巽在床下”,這個“巽在床下”就是進入初位的意思,但是這只是一種可能,一種趨勢,實際上巽卦變兌卦是一種正常的卦變,假如我們把“巽在床下”看成是宮廷政變,那么這里發生的是一場未遂的政變。
? ? 總之,周易卦變的實質是爻(數)、位、時的全面變化,不單純只是爻的陰陽變化;卦變的根源則是三道綜合作用的結果;卦變是有規律可尋的,正是通過這樣一系列正常的和不正常的卦變,六十四卦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環環相扣的鏈條,一個極其嚴謹的體系。探討周易卦變和卦序,不能離開真實的卦體和易道,而讓我們認識卦體和易道的,不是“八卦學說”,也不是《序卦傳》說的“有天地,然後有萬物”,而是卦辭與爻辭,脫離開卦辭與爻辭來探討卦變以及卦序,無疑要走上歧路,反過來說,一旦我們掌握了每卦每爻處于過程的什么階段,也就可以知道卦辭與爻辭的編制是何等的嚴謹。卦體與易道是破解易經之謎的關鍵,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156)? ? ? ? 本文所用術語釋義
? ? 本文使用了許多術語,這些術語,有的是完全沿襲了傳統易學;有的名詞雖屬傳統易學,但內容、含義有了改變;有的則是自己的杜撰,目的是想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了進一步條理化、清晰化,現將這些術語簡單釋義入下:
? ? 1、〔周易〕,指不包括易傳的易經。周易是一個無比嚴謹的、首尾連貫、環環相扣的體系,它描述了宇宙間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和法則,并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就其研究對象和方法而言,它無疑是一種哲學,只不過不同于現代的形式;它是一種最原始的哲學,更可能是一種未來的哲學,一種不僅能夠概括和總結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成果,而且能夠綜合科學和藝術、融會情感和理智、包納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達真善美境界的更高級的哲學。
? ? 2、〔易經〕,作為一個整體,包括卦名、卦辭、卦符、爻符、爻序、爻辭、卦序等這樣一些部分。這些不同的部分有機地組合起來,構成一個嚴密的整體,這就是易經。
? ? 3、〔易道〕,易道就是周易卦爻的運行法則,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指具體的道路、途徑。道分天地人三種,這是三種不同性質的“道”。易道則是這三種道的總稱。三道性質不同,不可混而一談,但三道在卦體上又交互作用,彼此消長,共同推動了卦爻的運動、發展與變化。
? ? 4、〔天道〕,天道是指卦體六爻在時間上的差異與聯系,或者說是六爻在動態條件下的一種相互關系。六爻在時間上的順序,原筮卦(也即周易卦序中的奇數卦)用甲乙丙丁戊己表示,復筮卦(也即周易卦序中的偶數卦)用己庚辛壬癸甲來表示,這兩個順序就叫“天道”。由于天道與人道的錯亂,在球形卦體上,按照人道的順序,天干的組合或排列一般有四十八條,個別卦有十六條。
5、〔地道〕,地道是指卦體六爻在靜態條件下的一種相互關系,或者說是六爻在空間上的差異與聯系。嚴格說來,“地道”還不算“道”,因為這里還沒有運動;但也可以算“道”,因為它是運動的一個潛在原因。在由二與四和三與五爻構成的兩個“蹺蹺板”上,量大的一端向下,或者說量小的一端向上,這種趨勢就叫“地道”。
6、〔人道〕,人道是指六爻初二三四五上這樣一種順序,在卦體上也就是下→前→右→后→左→上這樣一個順序。“人道”是六爻關系的一種外在規定,反映了人的意志、愿望與要求、一般情況下,“人道”也就是“君子之道”。
7、〔君子之道〕,君子之道一般情況下就是人道。
8、〔卦體〕,卦體是指球形卦體,平面六畫是球形卦體的簡化或變形。卦體是一個諸爻緊密聯系著的整體,一個數能夠周流的球體,一個集時空為一體的活生生的、萬能的、長青的、數字化的宇宙全息模型。卦體的形體只有一個,它反映了世界的統一性,卦體的形態則有六十四個(即六十四卦),它反映了世界的多樣性。
9、〔均衡卦〕,所謂均衡卦,就是構成卦體的六個爻都均等,都一樣,卦體平衡。六十四卦中,只有乾與坤是均衡卦。
? 10、〔平衡卦〕,我們把沒有傾斜問題的卦,就叫平衡卦。六十四卦中,除了乾與坤以外,還有剝、復、頤、大過、家人、睽、蹇、解、夬、姤、漸、歸妹、既濟、未濟,這些卦也屬于平衡卦。共計十六個卦。
? 11、〔相對穩定的平衡卦〕,相對穩定的平衡卦就是說這個卦是個平衡卦,但較比一般平衡卦而言,它更加穩定;平衡卦中,屬于相對穩定的平衡卦有乾、夬、頤、復、家人、睽、歸妹、既濟。
? 12、〔微妙平衡卦〕,微妙平衡卦是較比一般平衡卦而言,雖然平衡,但不大穩定。屬于微妙平衡卦的有坤、剝、大過、蹇、解、姤、漸、未濟。
? 13、〔失衡卦〕,失衡卦就是卦體有傾斜問題,六十四卦中,有四十八個卦屬于失衡卦。判別卦體失衡就看中間四個爻,二與四和三與五構成兩個“蹺蹺板”,“蹺蹺板”的兩端不等就是失衡。
? 14、〔整體失衡卦〕,整體失衡就是兩個“蹺蹺板”都發生了傾斜。屬于整體失衡的卦有泰、否、隨、蠱、無妄、大畜、坎、離、萃、升、豐、旅、渙、節、中孚、小過,共16個卦。
? 15、〔局部失衡卦〕,局部失衡卦就是只有一個“蹺蹺板”發生了傾斜。屬于局部失衡的卦有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同人、大有、謙、豫、臨、觀、噬嗑、賁、咸、恒、遯、大壯、晉、明夷、損、益、困、井、革、鼎、震、艮、巽、兌,共計32個。
? 16、〔一般失衡卦〕,一般失衡卦是指卦體雖然失衡,但還比較穩定。屬于一般失衡卦的計有屯、需、小畜、履、泰、同人、大有、隨、臨、噬嗑、賁、無妄、大畜、離、大壯、明夷、損、益、革、震、豐、兌、節、中孚,共計24個卦。
? 17、〔嚴重失衡卦〕,嚴重失衡卦是說卦體失衡的程度很嚴重,屬于嚴重失衡的卦有蒙、訟、師、比、否、謙、豫、蠱、觀、坎、咸、恒、遁、晉、萃、升、困、井、鼎、艮、旅、巽、渙、小過,共計24個卦。
? 18、〔動態失衡卦〕,動態失衡就是在“蹺蹺板”上,量大的一端在壓向初爻的時候,具有直接的現實的性質,或者是量小的一端在被撬向上的時候,具有直接的現實的性質。屬于動態失衡的有21個,即:屯、蒙、師、泰、否、同人、大有、謙、豫、噬嗑、賁、無妄、坎、萃、革、鼎、震、艮、豐、旅、小過。
? 19、〔動態平衡卦〕,動態平衡指的是這個卦是個失衡卦,但在動態條件下還能夠保持卦體的平衡。在48個失衡卦中,屬于動態平衡的有25個,即:需、訟、比、小畜、履、隨、蠱、觀、大畜、離、咸、恒、遯、大壯、晉、明夷、損、益、升、困、井、兌、渙、節、中孚。
? 20、〔靜態失衡卦〕,靜態失衡卦是指在“蹺蹺板”上量大的一端在壓向初爻的時候,沒有直接的現實的性質,或者是量小的一端在被撬向上的時候,也沒有直接的現實的性質。屬于靜態失衡的有臨、巽兩個卦。
? 21、〔易數〕,主要指天地之數、大衍之數和卦爻之數。
? 22、〔天地之數〕,天地之數不是自然數,更不是什么奇數和偶數,它是用數的形式,對萬事萬物進行抽象和概括的結果;狹義的天地之數是一個從零出發最后又返回到零的數,是質和量同一的數,因而是絕對數、大限數,是數外無數的數;廣義的天地之數是天數、地數與零的總合。
? 23、〔天數〕,天地之數當中的一種,在不包括零的情況下有二十五個,二十五個數一律平等,彼此之間,既沒有質的差別,也沒有量的差別。
? 24、〔地數〕,天地之數當中的一種,在不包括零的情況下有三十個,三十個數一律平等,彼此之間,既沒有質的差別,也沒有量的差別。
? 25、〔零〕,天地之數當中的一種,它是天地之數的開端,又是天地之數的終結;還是介于天地之間的“不天不地”或“亦天亦地”的數。
? 26、〔大衍之數〕,天地之數還可以分為動靜兩類,大衍之數是天地之數當中的動數,其中天數有二十三個,地數有二十七個,合計五十個,其中有四十八個可以在不同的爻與爻之間流通。另有兩個數處于動靜之間。
? 27、〔動數〕,也即大衍數。有四十八個可以在不同的爻與爻之間周流,另有兩個雖不能離開本爻,但在原位也能滾動。
? 28、〔靜數〕,也即定位數。用于確定爻的方位的數,因為不能脫離本爻,所以相對于本爻而言,也叫靜數。
? 29、〔定位數〕,用于六爻定位的數,其中天數三個,地數四個。
? 30、〔卦爻之數〕,是具有空間方位性質的天地之數,是受到制約與規范的天地之數。
? 31、〔卦數〕,卦內所包含的天地之數,一個卦在特定的時間內,不是包含二十四個天數和三十個地數,就是包含二十五個天數和二十九個地數。
? 32、〔爻數〕,指爻內所包含的天地之數,在特定的時間內,每個爻都是九個數,或者都是天數,或者都是地數,更多的是天地數混雜。
? 33、〔九六〕,九六是指的爻量,如果以一個天數的量為一,一個天數的量相當于一個半地數的量,那么一個純陽爻的量就是九,一個純陰爻的量就是六。
? 34、 〔叁天兩地〕,是指天數與地數的一般量比,即一個天數的量相當于一個半地數的量,或者說一個地數的量相當于三分之二個天數的量。
? 35、〔五天四地〕,是天數與地數的特殊量比,即一個天數的量相當于一點二五個地數的量,
? 36、〔叁伍以變〕,是指爻變的臨界點,一般情況下,陰陽爻互變是在天數三與四之間,或者說是地數五六之間。
? 37、〔爻〕,爻是數的一個小群體;是一個既封閉又開放的領域;是一個方位;是過程的一個階段;是卦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或方面。而卦體則是集時空為一體的可以模擬萬事萬物的數字化的全息模型;
? 38、〔爻性〕,即爻的屬性。根據屬性區分爻有三種,一是陽爻,二是陰爻,三是介于陰陽之間的“不陰不陽”或“亦陰亦陽”的爻。(或者說是有陰有陽、等量均衡)
? 39、〔爻量〕,系指爻的規模、程度、速度等等可以用數表示的東西,爻量是由爻內所包含的天數與地數決定的。爻按照量來區分一般有十種,對于一個爻來說則有九種。
? 40、〔陰爻〕,爻的一種,用符號“--”表示,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爻內所含天數為零至三,或者地數為六至九,那么這樣的爻就叫陰爻,陰爻按量分有四種。
? 41、〔陽爻〕,爻的一種,用符號“—”來表示,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爻內所含天數為四至九,或者地數為零至五,那么這樣的爻就是陽爻,陽爻按量分有六種。
? 42、〔陰陽界〕,當著一個天數的量相當于一個半地數的量的時候,在天數三四之間,或者是地數五六之間,有一個“陰陽界”,作為爻,這是一個“不陰不陽”或“亦陰亦陽”的爻(有陰有陽,等量均衡),是陰陽未判的“混沌”狀態,是陰變陽或者陽變陰的中介與橋梁。
? 43、〔純爻〕,包含有九個天數的爻叫純陽爻,包含有九個地數的爻叫純陰爻。
? 44、〔臨變爻〕,一般情況下,包含著三個天數和六個地數的爻叫臨變的陰爻,或者叫最強大的陰爻;包含有四個天數和五個地數的爻叫臨變的陽爻,或者叫最弱小的陽爻。
? 45、〔爻位〕,系指爻的空間方位,在球形卦體上,六爻分處于上、下、前、后、左、右。
? 46、〔相鄰〕,系指在空間上有直接聯系的爻,如下爻與前后左右爻為“鄰”,前爻與上下左右爻為“鄰”,左爻與上下前后爻為“鄰”等。
? 47、〔相對〕,系指在空間上沒有直接聯系的爻,如上與下、前與后、左與右。
? 48、〔君位〕,系指周易卦序中奇數卦(如乾、屯、需等)的下位。
? 49、〔爻時〕,系指六爻在過程中所表現的階段,爻時用天干來表示。
? 50、〔爻序〕,指六爻的順序,即初、二、三、四、五、上。
? 51、〔三個“對立面”〕,六爻分處于三個“對立面”或叫三個“空間對稱”,即上與下、前與后、左與右。
? 52、〔三個“圓圈”〕(或者是三條信息環路),六爻分別構成三個“圓圈”,即下前上后、下右上左和前右后左。
? 53、〔三個“層次”〕,依據高低,六爻分為三個“層次”,即下爻為第一個層次,前后左右為第二個層次,上爻為第三個層次。層次越高,勢能越大。
? 54、〔兩個“蹺蹺板”〕,前爻與后爻形成一個“蹺蹺板”,左爻與右爻形成另一個“蹺蹺板”,兩個“蹺蹺板”成十字交叉。
? 55、〔兩根“拐子”〕(或者是兩個彎道口,事情多發地段),在球形卦體上,六爻按下→前→右→后→左→上順序形成一根“拐子”,曰初、二、三、四、五、上,這根“拐子”叫人道;曰甲、乙、丙、丁、戊、己,這根“拐子”叫天道。在乾卦中,兩根“拐子”是一致的。在坤卦中,人道這根“拐子”沒有變,天道這根“拐子”變成己、庚、辛、壬、癸、甲。在乾卦與坤卦中,天道與人道這兩根“拐子”是一致的,在其它卦中,再也沒有兩根“拐子”完全一致的情形。
? 56、〔原筮卦〕,指周易卦序中的奇數卦,如乾、屯、需等,所用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
? 57、〔復筮卦〕,指周易卦序中的偶數卦,如坤、蒙、訟等,所用天干為己庚辛壬癸甲。
? 58、〔亨通卦〕,指卦爻運行通暢無阻的卦,如乾、坤、屯、蒙等。
? 59、〔窒卦〕,也叫“窮卦”,指卦爻運行中遇到阻隔的卦,如訟、師等。
? 60、〔八卦〕,八卦(三爻卦)不是獨立的卦體,不能定位,也不能取象。八卦的總合是一個特定的球形卦體,八卦是這個卦體上的八個部位,是六爻之網的“網結”,是數的“樞紐”、“編組站”、“交換平臺”,是相鄰三爻共有的“國門”。
? 61、〔同體異構〕,指卦體相同而內部結構不同。例如有兩個陽爻和四個陰爻的屯卦,其內部就有數百多個不同的數結構。
? 62、〔同位異時〕,在卦體上,乙和癸、丙和壬、丁和辛、戊和庚,它們是同一個爻位,但代表著兩個不同的時間段,我們把這個現象就叫“同位異時”。
? 63、〔同時異位〕,在乾變坤的過程中,己原來是乾卦的上位,后來變成了坤卦的下位,從位置上看是上與下不同,但作為時間段來講它們又都是己,我們把這種現象就叫“同時異位”。當然這里所謂“異位”只是上下的顛倒,是視覺上的變化,如果從卦體本身上講,己位就是己位,不論它是上是下,是前是后,是左是右,作為己位則是永遠不變的。
64、〔既不同位也不同時〕甲原來是乾卦的下位,后來變成了坤卦的上位,從位置上看是下與上不同,從時間上看雖然兩者都是甲,但乾初甲與坤上甲是有所不同的,因為兩者相差了一個周期,我們把這種現象就叫“既不同位也不同時”。當然,這里說的甲的位置上的變化,也是視覺上的變化,如果從卦體本身上講,甲位就是甲位,不論它是上是下,是前是后,是左是右,作為甲位則是永遠不變的。
? ? 65、〔天元〕,天元為甲,它是原筮卦在天道上的開端,是復筮卦在天道上的終結。
? ? 66、〔地元〕,地元為己,它是原筮卦在天道上的終結,是復筮卦在天道上的開端。
? ? 67、 〔人元〕,人元是下爻也即初爻。原筮卦的人元為“大君”,復筮卦的人元為“臨時執政”、“換位思考”。
? ? 68、〔只出不入〕(生發),指天元和地元的性質,在原筮卦中,天元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質;在復筮卦中,地元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質。
? ? 69、〔只入不出〕(收藏),指天元和地元的性質,在原筮卦中,地元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質;在復筮卦中,天元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質。
? ? 70、〔天人合一〕,即天道與人道的合一,例如乾與坤,這是整個兩條道的合一,其它卦中再沒有兩條道完全合一的情形,但在個別爻與爻之間還有天人合一的情形,例如坎卦二爻為戊,三爻為己,由二至三合乎人道,由戊至己合乎天道,這也是一個天人合一。
71、〔天人相悖〕,也叫天道與人道發生頂撞,例如屯卦五爻為戊,上爻為丁,由五至上合乎人道但正與天道相悖;由丁至戊合乎天道但又正與人道相悖。
? ? 72、〔天人相背〕,“天人相背”就是天道與人道背道而馳。例如復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三爻己按照天道是至二,按照人道則是至四,復三的天道與人道在這里就是背道而馳。
73、〔天人相左〕,“天人相左”就是天道的運動方向與人道的運動方向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偏離。例如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初爻依照天道是至三,依照人道是至二,這種天道與人道的偏離就叫“天人相左”。
? ? 74、〔天地合一〕,即天道與地道的合一,例如屯卦,初爻為乙,三爻為丙,上爻為丁,三爻與五爻失衡,三爻有向上的趨勢,那么由初至三,或者由三至上,就叫天地合一或者是天地皆合。
? ? 75、〔天地相悖〕,天道與地道反向運行,例如比卦三五失衡,五爻有向下的趨勢;但初爻為壬,五爻為癸,按照天道初爻又當至五,這就是天地相反或天地相悖。
76、〔天地相背〕,所謂“天地相背”,就是天道與地道背道而馳。例如臨卦是個局部失衡卦,臨卦的二爻有迫初之勢,臨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臨卦二爻按照地道是至初,按照天道卻是至上,臨二的天道與地道在這里就是背道而馳。
77、〔天地相左〕,“天地相左”就是天道的運動方向與地道的運動趨勢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偏離。例如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五爻戊的天道運動方向是二爻己,五爻的地道運動趨勢是至初,這就是一個“天地相左”。
? ? 78、〔人地合一〕,所謂“人地合一”,就是人道的走向與地道的走向一致。例如同人卦二弱四強,初爻至二既合人道,也合地道,這就是個“人地合一”。
79、〔人地相悖〕,所謂“人地相悖”,就是人道的走向與地道的走向相反,兩者發生了頂撞。例如蒙卦初爻的人道走向是至二,二爻與四爻失衡,二爻的地道走向是至初,這里就是一個“人地相悖”
80、〔人地相背〕,所謂“人地相背”,就是人道與地道背道而馳。例如蒙卦二四失衡,二爻有迫初之勢,受此影響,初爻的地道走向就是四,而人道走向是二,對于蒙卦初爻而言,人道與地道在這里就發生了背道而馳。
81、〔人地相左〕,“人地相左”,就是人道與地道偏離。例如屯卦三五失衡,受五爻的影響,初爻的地道趨勢是至三,而初爻依照人道卻是至二,屯卦初爻就面臨著“人地相左”。
81、〔不合時宜〕,不合時宜就是時機不對頭,比如說從甲直接至丁,或者說從丙直接到甲等等。不合時宜有人道上的不合時宜,也有地道上的不合時宜。
82、〔三道合一〕,所謂“三道合一”就是天道、地道與人道是一條道,例如泰卦是個整體失衡卦,泰卦的天道是戊甲丁己乙丙,五爻至上就是一個“三道合一”。
83、〔三道分途〕,所謂“三道分途”,就是天道、地道與人道是各走各的道,好比三匹馬拉著一輛車,卻朝著三個不同的方向走。例如屯卦是個局部失衡卦,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屯五的天道走向是二,地道走向是初,人道走向是上,這就是一個“三道分途”。
? ? 84、〔天心〕,在天元甲和地元己之間,有一個“分界線”或“交匯點”,這個點就是丁或辛,“辛”又是進入下一個周期的起點,因此我們把丁或辛叫“天心”。
85、〔地心〕,所謂“地心”就是卦體的“重心”。卦體的“重心”在初爻上,初爻是卦體的“基礎”,對卦體起著支撐作用,承受著上面諸爻的“壓力”。
85、〔人心〕,“人心”就是人道之“心”。人道就是初二三四五上這個順序,在這個順序上,四爻就是人道之“心”。
? ? 86、〔天道象〕,所謂天道象就是用“象”來形容、比喻或描述天道。如用“天子”、“帝”、“王”、“宗”、“父”等來表示天干之甲,用“心”表示天干之辛,用“人”表示壬等。
87、〔地道象〕,所謂“地道象”就是用“象”來形容、比喻或描述地道。如“垂其翼”、“鼎折足”、“折其右肱”、“有隕自天”等。
88、〔人道象〕,“人道象”就是用“象”來形容、比喻或描述人道。如“君子”、“小人”、“寇”等。
88、〔甲幫〕,就是以甲為首的“團伙”,包括乙丙和癸壬,其中乙癸為“嫡系”,丙壬為“非嫡系”。
89、〔己幫〕,就是以己為首的“團伙”,包括丁戊和庚辛,其中戊庚為“嫡系”,丁辛為“非嫡系”。
90、〔反身〕,系指爻的“時變位不變”,如乙變癸、丙變壬等。
? ? 91、〔卦變〕,指卦與卦之間的相互變化,包括爻變、位變和時變。卦變反映卦與卦之間的本質的或內在的聯系。
? ? 92、〔爻變〕,指爻的陰陽變化。如果一個卦中,爻的陰陽起了變化,那么這一定引起卦變。爻變反映了卦的內在變化。
? ? 93、〔位變〕,指爻的方位起了變化。如果爻的方位起了變化,即便是爻沒有變化,那么這也是卦變。例如屯變蒙,原來的陰陽爻沒有變化,但卦卻發生了變化。位變反映了卦的外在變化。
? ? 94、〔時變〕,指爻所表現的時間起了變化,一般時變總是和位變結合在一起的。
? ? 95、〔爻變位不變〕,卦變當中的一種形式,例如復卦變無妄,爻位沒有變化,但某些爻的陰陽起了變化。當然爻時也起了變化,爻的運動方向也起了變化。
? ? 96、〔位變爻不變〕,卦變當中的一種形式,例如屯變蒙。當然爻時起了變化,爻的運動方向也起了變化。
? ? 97、〔爻變位亦變〕,卦變當中的一種形式,例如蒙變需,既有爻的陰陽變化,也有爻位與爻時的變化。
? ? 98、〔原始反終式〕,卦變的基本形式,包括覆卦,但又不歸結為覆卦,如屯變蒙為覆卦,即整個的顛倒。蒙變需不是覆卦,但也是整個的顛倒,這也叫原始反終式。
? ? 99、〔中道而返式〕,卦變的一種特殊形式。如果是一個卦中間的某個爻沒有運行到上爻,中途返回來占了初位,從而變成另一個卦。例如坤卦五爻變成了屯卦初爻,這就叫中道而返式。
? ? 100、〔分道揚鑣式〕,卦變的一種特殊形式。如果一個卦在變成另一個卦的時候,初爻的爻位沒有變,改變的只是運行方向與時間,那么這種形式的卦變就叫“同元不同方”,也叫“分道揚鑣式”或“殊途同歸式”,例如師變比、萃變升。
? ? 101、〔顛倒旋轉式〕,卦變的一種特殊形式。如果一個卦在變成另一個卦的時候,中間四個爻也發生旋轉,那么這種形式的卦變就叫左顛倒旋轉式,例如履變泰、井變革。
1、? 結束語
本文寫作初衷,原本只想對易道做一個比較全面系統的探究,及至寫起來,方知還有許多東西不得不涉及,比如說要了解易道,必須先了解真實的卦體;要了解真實的卦體,又需了解易數。為了證明易道,還需要了解易象、斷語。這樣一來,對易道的探究就顯得有些雜亂了。
筆者對易數的理解,可以用“九九之數”來概括。簡單說就是一個卦有五十四個數,其中或者天數為二十四個、地數為三十個;或者天數為二十五個、地數為二十九個。一個爻為九個數,其中或者都是天數,或者都是地數,更多的是天數與地數混雜,但爻數一定是九個。爻的陰陽性質,是由爻內所含天數與地數的比例和比值所決定的。
筆者對卦體的理解,可以用“三個圓圈”、“三個對立面”、“三個層次”來概括。所謂“三個圓圈”就是初二上四爻、初三上五爻和二三四五爻,分別構成三個圓圈。所謂“三個對立面”是說初與上、二與四和三與五,它們在卦體上分別處在對立位置。所謂“三個層次”就是初爻為一個層次居下,二三四五爻為一個層次居中,上爻為一個層次居上。
筆者對易道的理解,可以用“兩根拐子”、“兩個蹺蹺板”、“三元”和“三心”來概括。所謂“兩根拐子”是說人道是一根“拐子”,在卦體上就是下→前→右→后→左→上這樣一個順序;天道也是一根“拐子”,這根“拐子”或者是甲乙丙丁戊己,或者是己庚辛壬癸甲,轉折點就在乙癸和戊庚處。所謂“兩個蹺蹺板”是說在卦體上,二與四和三與五,分別構成兩個蹺蹺板。所謂“三元”是說天元為甲,地元為己,人元則是每一個卦的初爻。所謂“三心”是說天心為丁和辛,地心為每個卦的初爻,人心則是四爻。
筆者對易象的理解是,象可分為爻象、卦象和易道象三類,易象就是對爻、卦和易道的準確、精當的、形象的描繪。
筆者對斷語的理解是,周易的判斷之辭,如果按照判斷對象的性質分類,大體可以分以下三類,第一類是總體判斷與局部判斷,第二類是靜態判斷與動態判斷,第三類是決然判斷與或然判斷。
作為體系的周易,上述幾個方面的內容不可或缺,但核心是卦體與易道,卦體與易道,是破解周易之謎的兩大關鍵。
易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卦爻具體的行動路線、途徑。天道、地道與人道性質不同,但都依附于卦體,它們交互作用,彼此消長,共同推動的卦爻的運動、發展與變化。
對易道的探究,必須結合經文,具體了解每卦每爻三道交織的情況,比如說屯卦,屯卦是一個局部失衡卦,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初爻就是一個天地合一與人相左,初爻按照人道是至二,按照天道與地道是至三,這就是屯初“磐桓”的原因;二爻是屯卦的終結階段,沒有主動行動的能力,這就是“屯如邅如”;三爻處是天地合一與人相左當中,按照天道與地道是至上,這就是“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而按照人道則是至四;四爻是屯卦在天道上的開始階段,也處在天人相左當中,依照天道是至初,依照人道是至四,初四都是陽爻,所以爻辭講“求婚媾,往吉,無不利”;屯五處在三道分途當中,依照天道是至二,依照地道是至初,依照人道是至上,所謂“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是說的爻量,屯五在量小的情況下,有可能成為初爻的輔佐,與初爻共定天下,屯五的量過大,就會成為尾大不掉,危及社稷的安全。屯上是個天地合一與人相悖,依照天道與地道是至五,依照人道則是在丁變辛后才能至五,而此時屯五戊就已經變成了庚,這就是屯上“泣血漣如”的原因。簡言之,不深究經文,就不了解易道;而不了解易道,也就理解不了經文。
《易道論》一文在本壇首發,承蒙艾爾中國先生及一些朋友的指正,在此表示感謝。
【易道論】全文目錄
2、什么是易道?
3、什么是“天道”?
4、什么是“地道”?
5、什么是“人道“?
6、什么是“卦體”?
7、什么是均衡的卦體?
8、卦體的平衡與失衡
9、相對穩定的平衡與微妙平衡
10、相對平衡與絕對失衡
11、整體失衡與局部失衡
12、一般失衡與嚴重失衡
13、動態失衡、動態平衡與靜態失衡
14、卦體狀態與卦爻動靜之間的關系
15、卦體狀態對爻的動向的影響
16、地道與卦體
17、天道與卦體
18、兩根“拐子”
19、“同位異時”與“同時異位”
20、“天元”與“地元”
21、“原筮”與“復筮”
22、原筮卦與復筮卦的動靜問題
23、三個“圓圈”與一個“圓圈”
24、三個“對立面”與五個“對立面”
25、“車”、“輿”、“輪”、“輻”、“輹”
26、天干與六爻定位
27、天地之數與六爻定位
28、天道與“三旋”
29、十個刻度與十個單位
30、天道的運動方向
31、人道與卦體
32、人道與天道的錯綜
33、六十四卦的人道內容
34、天道、地道與人道的性質
35、“三道”之同
36、天道之量
37、地道之量
38、人道之量
39、天量、地量與人量之比較
40、作為開端的天元甲
41、作為開端的天元甲的取象
42、作為終結的天元甲的取象
43、作為開端的地元己的取象
44、作為終結的地元己的取象
45、天元、地元之比較
46、“甲幫”和“己幫”
47、天道之“心”
48、乙癸的取象
49、丙壬的取象
50、丁辛的取象
51、戊庚的一個重要取象
52、什么是“天道象”
53、包與承
54、“配主”與“夷主”
55、“富以其鄰”與“不富以其鄰”
56、“仇”與“賓”
57、“翩翩”與“折其右肱”
58、什么是“地道象”?
59、“復自道”和“反復其道”
60、“履道坦坦”與“有孚在,道以明”
61、上爻的人道走向
62、什么是“人元”?
63、什么是“君子之道”?
64、“匪寇婚媾”與“婚媾有言”
65、取女與納婦
66、利涉大川與不利涉大川
67、進與退
68、往與復
69、有攸往與無所往
70、初與終
71、“中行”與“獨行’
72、主動與被動
73、十字路口與五種選擇
74、數動與位動
75、天心、地心與人心
76、什么是“人道象”
77、陰陽對動靜的影響
78、陰與陽的取象
79、什么是“天人合一”?
80、完整的“天人合一”
81、平衡卦中的“天人合一”
82、平衡卦中的“天人相悖”
83、平衡卦中人道上的“不合時宜”
84、失衡卦中的“天人合一”
85、失衡卦中的“天人相悖”
86、什么是“天人相背”?
87、什么是“天人相左”?
88、什么是“天地合一”?
89、什么是“天地相悖”?
90、什么是“天地相背”?
91、地道上的“不合時宜”
92、什么是“天地相左”?
93、什么是“人地合一”?
94、什么是“人地相悖”?
95、什么是“人地相背”?
96、什么是“人地相左”?
97、“天人合一”與地相悖
98、“天人合一”與地相左
99、“天地合一”與人相悖
100、“天地合一”與人相背
101、“天地合一”與人相左
102、“人地合一”與天相悖
103、“人地合一”與天相背
104、“人地合一”與天相左
105、“人地合一”與人道上的不合時宜
106、終結階段的行動問題
107、天、地、人“三道合一”
108、天、地、人“三道分途”
109、三道分途中的天道選擇
110、三道分途中的地道選擇
111、三道分途中的人道選擇
112、三道分途中的靜止選擇
113、無“道”的選擇
114、卦體的狀態與卦爻的選擇
115、屯卦到底有多少“異構體”?
116、蒙卦的卦體與易道
117、周易的判斷
118、象辭與斷語
119、近期預斷與長期預斷
120、“見群龍無首,吉”與“安貞吉”
121、“元吉”、“終吉”與“中吉”
122、“貞吉”與“征吉”
123、“居吉”與“大吉”
124、什么是“兇”?
125、“斷炊”之兇
126、遭“戕”之兇
127、“橫禍”之兇
128、什么是“征兇”?
129、什么是“貞兇”?
130、什么是“卦兇”?
131、“有悔”、“無悔”與“悔亡”
132、“吝”、“往吝”與“貞吝”
133、 釋“厲”
134、 釋“咎”
135、 關于乾坤的納甲
136、“原始反終,以為質也”
137、 坤變屯--“中道而返”式
138、屯卦簡析
139、屯變蒙--“原始反終”式
140、蒙卦簡析
141、 蒙變需--“原始反終”式
142、 訟變師--“中道而返”式
143、 師變比--“分道揚鑣”式
144、 比變小畜--“原始反終”式
145、 履變泰--“顛倒旋轉”式
146、否變同人--“中道而返”式
147、 豫變隨--“中道而返”式
148、蠱變臨--“中道而返”式
149、 蠱卦初爻為什么納庚?
150、臨卦六爻的天干
151、復卦變無妄--“分道揚鑣”式
152、 睽變蹇--“中道而返”式
153、解變損--“中道而返”式
154、 萃變升--“分道揚鑣”式
155、 井變革--“顛倒旋轉”式
156、周易卦變的根源與規律
157、本文所用術語釋義
158、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