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在堅持

為期三十天的Dubai Fitness Challenge(迪拜健身挑戰)閉幕了,口號很簡單:30*30,每天30分鐘的運動,堅持30天。

Dubai Fitness Challenge

難嗎?先來計算時間成本:30分鐘的運動,就算不用算上任何為了去運動而在路程上花費的時間(比如在家運動,走路或者健身房就在小區里),每次運動之前換衣服,運動之后洗澡換衣服(洗衣服就算丟給洗衣機吧),前后加起來又搭進去30分鐘左右。也就是說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每天的時間成本至少是一小時。

一天24小時,怎么也能擠出一小時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我一開始也是這么想的。就這么信心爆棚地開始了挑戰。

然而真正執行起來,才發現有多不容易。

在我基本上把“每天30分鐘運動”這個任務擺在每日行程首要位置的前提下,最后我還是勉強只完成了26天(基本上是一天高強度,一天低強度的搭配),有整整4天什么運動都沒有做。

最難的點,我覺得是在“每天”二字。如何跳出自己的日常,養成一個新的習慣,并堅持下來。比如說一個從來不整理床鋪的人,從今天開始,你要求他每天起床必須花5分鐘整理床鋪。很有可能,他沒有辦法堅持下去,即使在我們看來,只是5分鐘的堅持而已。

首先,你得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去做一件事情。

對于一個從來不整理床鋪的人來說,強制他每天去花5分鐘整理床鋪,這個他并不認可或者認為無用的舉動,即使只有5分鐘,他心里也是充滿了抵觸情緒的。沒有內在的驅動力,更沒法談堅持了。這個驅動力,可以是興趣愛好,可以是自己對自己的期望值,可以是自己下定決心要做出的改變。

其次,盡量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

如果有個人每天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思考“接下來要做什么才好”,這個思考本身是非常浪費時間和精力的,而且會讓自己陷入一個焦慮的怪圈。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每天思考這些,很難有精力和時間去做真正要做的事情。然后到一天結束的時候,就會陷入自責:我今天怎么什么都沒有完成。這種自責會讓自己更加焦慮,第二天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想,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而不是投身行動。

不妨從一個微小的目標開始,一邊進展一邊調整自己的目標。“身未動,心已遠”是大境界,我們普通人,先把自己身體動起來,踏踏實實從一件事情開始著手就好。

再次,永遠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自控力,永遠不要給自己機會給惰性找理由。

“啊,現在已經很晚了。”“今天事情很多,已經很累了。”……等等等等,一般經歷了這樣內心掙扎之后,就給自己找到了偷懶的理由,讓自己心安理得地放棄。所以現在有很多的app,精確擊中了很多人的這個痛點,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晚睡綜合癥?我們有“就寢提醒”。沒法靜下心來看書?我們有看書打卡,不僅書目已經給你提供好了,每天還給你把要看的段落標注出來,完成當日任務即可。沒法堅持背單詞?我們有背單詞打卡,每天給你提供一定量的單詞,完成當日任務,還可以網友之間比拼進度。手機上癮?我們有“種樹”活動,到你需要去看書去上課的時間點,小樹苗就跑出來霸占了你的手機屏幕一段時間,在此期間你完全不能做任何其他操作。

這些相應的app滿足了大多數無法自律的人的需求。類似于學生時代的自習時段,班主任時不時就在后門的窗口出現了,給開小差的你一個警告。這并不是什么壞事,如果真的可以幫助到你的話。畢竟,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有句話叫:"We first make our habits, and then our habits make us." 先期也許需要各種外在的,自發的強迫手段來讓自己養成習慣,但之后,我們的好習慣,最終會讓我們自己受益匪淺。

最怕的狀態,就是“又懶又貪”,心太大,想要的太多,而行動跟不上,放縱自己的惰性。只會對自己的現狀越來越不滿,越來越焦慮。

最后,再回到我的“成績”上來。

仔細研究起來,這4天的空缺里,除了有一天因為前一天被教練虐得太慘,半身不遂沒法動彈之外,其余3天都落在了周末。

我想舒口氣,給自己找個“最完美” 也是最簡單的理由:周末嘛,陪伴家人最重要。“陪孩子”簡直是最棒最冠冕堂皇的借口。其他人不僅不會批判你,還會表示認可甚至感同身受:“對啊對啊,如果沒有孩子,我就可以……” 就可以怎么樣?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剛做全職媽媽的那段時間,我簡直陷入了一個情緒黑洞,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怪罪在“陪孩子”身上:你看我不能出去工作,都是因為只能我一個人帶孩子;你看我沒有時間看書,都是因為我要負責孩子吃喝拉撒睡;你看我沒有時間運動,都是因為我要做各種家務;你看我都沒有朋友,因為我整天都在圍著孩子轉……

而父母和朋友,也會不時地傳達這樣的擔憂和惋惜:“你讀了那么多書,之前工作這么好,就這么全職了,多可惜啊?”“你要全職幾年啊?等孩子大點,你還能再回去工作嗎?”“你這樣下去會不會與社會脫節啊?”

有一次我下定決心改變,自己拿出一本cfa專業書來看,想著以后就算轉個專業方向,多儲備點知識,也是有備無患。我真的是很努力地抽出了兩個小時(孩子還沒上幼兒園的時候真的很難,但現在隨著孩子長大,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多),不間斷非常專心地整整看了兩小時。我合上書,發現我根本記不住剛才看的任何內容,甚至在看書的過程中,接觸到滿目密密麻麻的文字,我就頭皮發麻,反復讀一個句子,卻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我甚至跟閨蜜自嘲說自己“孕傻”了。

然而我內心深處清楚地知道,這不是孕傻,而是我自己退化了。

我們在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隨時隨地有海量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在轟炸著我們。我們的興奮閾值也越來越高。長期碎片化的被動接受信息,導致我的注意力沒有辦法在一件事情上集中很長時間,總想著轉移到下一個更讓人興奮的話題上去。安安靜靜地去讀一本書,已經很難達到我興奮的閾值范圍了。更別說,還是本枯燥的專業書。更更別說,這本枯燥的書,勉強讀完之后,還需要自己去思考,去理解,去記憶。

我在看大J的文章時,總是感同身受。特別時這句話:“環境和角色的改變不會讓我們和社會脫節,真正讓人脫節的時我們的惰性。一個人的惰性,最初往往是從懶得思考開始的。

進化論就是這么直觀:“不用則退”。大腦如果一直都不去思考不去總結,而只是被動的接受很多毫無營養的碎片信息,當然會退化。自己把自己沉浸在“全職媽媽”就是家里長家里短,每天重復性勞動的定位里,可不是會越來越走不出去。

我有個朋友,她的大兒子現在讀二年級,小女兒跟我家小朋友從幼兒園開始就在一個班。她平時看著就是個很普通的媽媽,幾乎每天都來接送孩子,親自下廚給孩子們做飯,給他們準備餐盒,帶他們出來參加各種聚會,也跟我這樣的全職媽媽一樣有著“孩子吃多了吃少了”“如何養育孩子”的煩惱。然而深聊之后,我才發現,人家一點都不普通:她自己有個診所,還是印度某大學的教授。平時一半的時間她在診所出診,一半的時間她需要飛到印度去給大學生講課,做研究寫論文。兩個孩子學校里的事情,幼兒園的活動,她幾乎沒有落下過。而她自己調侃說,現在已經是最輕松的狀態。最難的時候,是她還在本地醫院里做住院醫師的時候,懷著大兒子,還經常要一口氣值48小時的班。評職稱,考證書,一樣都不能少。而她大兒子出生之后的六個月內,她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保姆同時要堅持母乳,都是和丈夫自己帶的孩子。無論晚上要起夜幾次,第二天依然要打起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因為她的工作,用她的話來說,“容不得犯錯"。大兒子六個月之后找到了保姆,家務上有了幫手,但是母親的職責依舊是不可替代的。事業和家庭都不落下,真的很難很難,她自己都笑說,簡直是把自己當超人來預支精力和體力,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兩個人來用。在這期間,她還跳了槽,到了一家新的醫院開始做一個部門的主治醫師,從無到有組建了整個團隊。過了三年,她的小女兒出生。而那時候她管理的團隊越來越大,需要她在醫院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于是她毅然辭職,全身心地陪伴剛出生的女兒六個月,然后開了自己的診所,并且謀得一份相對自由的教職。

簡直是開掛的人生。

但是她自己說,其實那時候更多的是“害怕”。在醫學領域,很多時候,一歇下來,手就生了,再想重新開始實在太難太難。而她那時候只是個住院醫師,丈夫的工作也不穩定,她必須要保證家庭穩定的經濟來源。“獎勵可以激勵一個人,但有時候害怕更能激發人的潛力。所謂真的沒有辦法了,有時候只是我們沒有破釜沉舟再逼自己一把。”

我害怕我自己會退化,我害怕我自己會成為被溫水煮死的青蛙,我渴望我自己得到提升,保持不與社會脫節,如果需要隨時隨地可以出去工作的能力。

比起剛開始做全職媽媽的自己,我現在已經淡定和樂觀很多。需要繼續自我激勵,用自己的方式來繼續成長。精神上的成長和充實,永遠不能停歇。

這也是我希望“言傳身教”,帶給我家小朋友的認知。


有朋友在文章下面評論說:“六點起床很困難,背單詞很困難,靜下心很困難……但是總有一些人,五點可以起床,一天背六頁單詞,耐心讀完一本書。誰也沒有超能力,但是自己可以決定一天去做什么事情。你以為沒有了路,事實上路可能就在前方一點點。”

簡直是點睛之筆。

你永遠不知道有多少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勤奮,比你有錢的人比你更努力。而這往往就是殘酷的事實:聰明的人往往又勤奮又謙虛,有錢的人往往又努力又兼顧生活。

誰也不是超人,誰也沒法一口吃成個胖子,每天一點點微小的正方向的量變,總能累積到我們需要的質變的時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