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的人》是莫言磨了8年的作品,有12個獨立故事,講了12個不同的人物。故事背景依然是山東老家高密鄉,主角們也都是生活在那里的人。莫言講他們在大時代背景下,如何生存,有的人心存善良,有的人害人害己……
這本書里,莫言的語言平實、幽默,很多段落讀起來讓人忍俊不禁。比如《等待摩西》里,莫言問他一個遠方親戚是怎么在飯店門口認出他的。對方回答他這張臉長得個性。莫言說:你直接說我丑就行了!
類似的例子書里還有很多。許多讀者都說自己在讀到某些對話的時候,會忍不住笑出聲。為了不更多劇透,就不多寫了。
這些故事里,莫言用自己的原名講述,甚至連自己的乳名都不忌諱地寫出來。所以書中的對話都非常生動,而且語言也符合生活的表達習慣,很能還原生活,會讓人讀得時候忍不住想:生活里就是這么說的!
書里還有他如何被親戚揶揄、奚落的段落。
莫言因為寫作太累,身體不適,腳跟還出現了問題。他去醫院檢查,醫生說話模棱兩可,最后建議他去按摩腳。這段對話里,醫生的“應付”和“冷漠”在一問一答里還是很明顯的。
莫言情商高,觀察能力強。看破不說破,是個有智慧的人。
在“紅唇綠嘴”那個故事里,“高參”加了他微信以后,開始只是發發照片,比如養的花、做的飯之類,接著開始連發十幾條60秒語音。莫言有時候回個表情表示禮貌,后來就故意忽略了。
直到“高參”要賣兩條謠言給他,每條“訛”兩萬,總共四萬。莫言寫道自己本可以也“賣”她兩條,而且是“致命的”兩條消息。可是,他最后還是刪了,只回了一句:我不買,謝謝!
莫言很清楚這樣難纏的人做事如何沒有底線,既不能得罪,也不想招惹。雖然他可以反擊,也許還是覺得冷眼旁觀更適合對待這些小人。
這些故事人物都是小人物,但是命運坎坷、人性復雜。有人一輩子卑劣,害人不淺;有人一輩子裝“傻”,也不過是為了自保;有人把失敗歸咎于外界和周圍人,只會怨天尤人;有人雖然身份不高貴,卻守住了底線;還有人一生越過越孤單,父母離世、丈夫離世、孩子們也都不在了,最后連自己也……
人人都喜歡聽故事。因為故事形象,也容易找到共鳴,聽者容易代入。而且故事的傳播性也高,更容易被復述。
為什么我們還要讀小說呢?因為文學是了解人性的捷徑!
莫言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說他得獎是實至名歸,講他在《透明的蘿卜》里有一段燒火烤食物的描寫,莫言把火烤到手的體驗寫得非常真實、細致,讓讀文章的老師,感覺好像自己的手被烤到了一樣!
作家都會打磨細節,描寫生動、形象!
當然,這本書也有自己的“不足”(不敢說不足)。最開始的兩個故事,作者為了交待一些故事的前情摘要,采用了單一敘述,有些情節跳躍感很強,稍不留神,會不知道作者講得是誰。部分細節有絮絮叨叨的痕跡,有時候讀起來也會覺得有點乏味。
這些故事大多也很魔幻,還是延續他的魔幻與現實結合的寫作手法。而且,莫言還給讀者“挖”了好多坑,都沒有“埋”上。比如《賊指花》讀者們討論的就比較多。
真想加莫言老師的微信問個究竟!
這本書就像一瓶酒,剛一口喝下去,不覺得咋樣;再品,酒味醇厚;又品,后味無窮;等到喝完了,才知道這瓶酒后勁十足啊!
所以一旦開始讀這本書,堅持住,精彩故事往往都是壓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