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購買是營銷傳播的關鍵環節,一切努力都服務于最后實現購買,而購買行為是在貨架前發生的,所以一切創意要貨架導向,把產品出現的一切場合都視為貨架,這就是貨架思維。
252、商品即信息,你也可以把產品出現的一切場合都視為媒體。商品包裝,就是一個媒體廣告。
我們總結一下,前面從包裝設計講到電視廣告,從電視廣告講到報紙廣告。包裝設計,是為了在貨架上獲得陳列優勢,讓產品自己會說話,放上貨架就開賣,不用導購員,甚至也不用有廣告投放,就靠一個包裝,它自己把自己賣出去。講報紙廣告呢,我們說那版面就是一個貨架,把產品放上去,就在這紙上貨架完成銷售。到了互聯網上,電腦屏幕、手機屏幕,它直接就是貨架。在講電視廣告的時候,我們反復強調產品的露出,沒錯,電視屏幕也是一個貨架,貨架上不陳列產品,不突出產品,我們賣什么呢?
這,我們就進入了華與華方法非常核心的理念——貨架思維。
為什么要談貨架?因為后工序決定前工序,雖然我們說營銷是一個循環,消費者從受眾——購買者——體驗者——傳播者——受眾——,也是一個信息傳播的循環。但是,購買畢竟是一個關鍵節點,我們仍把他理解為最后的臨門一腳。所以一切皆由貨架決定,一切創意都是貨架導向,這就是華與華的貨架思維。
那么,什么是貨架?
普通意義上的貨架,大家每天都能看到。超市里,小賣部里,沃爾瑪里,都能看到貨架。貨架就是產品陳列的地方、購買發生的現場。
除了物理意義上的產品陳列的地方,我們再推進一層,頁面也是貨架。當當網擺滿了貨架、淘寶擺滿了貨架,其實微博也擺滿了貨架,這是虛擬的貨架,也是產品陳列的地方。產品的信息是完整地陳列在這些頁面上的。
貨架的第三層,是什么呢?
第三層就是在媒體上的貨架。那個地方并不直接銷售,但是它依然陳列產品,依然陳列產品信息。事實上我們要把它等同于銷售。
媒體本身就是貨架。
我們要把產品出現的一切場合都視為貨架,這個就是貨架意識。
只要你要發送一個信息出去,馬上就要想它出現在怎么樣的一個貨架上。只要你發送信息,它必然出現在某個貨架上。那么,你只要意識到這一點,你就可以進入到第二步:考察貨架環境。
你發一條新聞也好,發一個微博也好,發一條微信也好,貼一個海報也好,做任何事情你只要理解到這個被你發送的信息,最終是陳列在貨架環境里面的,陳列在貨架上的,那么你馬上要考慮貨架環境。
舉例來說,對于一瓶礦泉水來講,它的貨架是一個冰箱,是一個冰柜;而對于一家酒店來講,它的貨架就是街道。對于宜家來講,它把街道當成貨架,那么把它的大賣場刷成深藍色,在整個街道上,它就凸顯出來了;如家酒店把它的酒店全部刷成黃色,它在街道這個貨架上就凸顯了出來。這就是基于貨架環境的產品開發。
你也可以把街道視為媒體,街道就是一個報紙的分類廣告版面,就是互聯網上的58同城,你如何陳列你的產品。“愛干凈,住漢庭”,就是這樣的一個媒體廣告。
我們說任何信息是陳列在貨架上的。那么我們怎么去理解貨架?貨架有什么特征?
首先,貨架是一個信息環境,它是一個信息空間,我們要發送一條信息出去,我們的產品信息、我們的購買理由,要發送到貨架上去,貨架是空的嗎?貨架不是空的。在我們發送這條信息的前后,貨架是滿的,充滿了信息。放一本書在書架上之前,這個書架上是堆滿了書的,那些書也都在發送信息。那么你就要考慮你首先是在信息發送、信息溝通上和你的競爭對手在競爭。人人都在貨架上發送信息,你也想到貨架上去發送信息。你怎么能保證你發送的信息是最獨特、最強烈的?
擁有這個意識,核心在于指導我們的產品開發、包裝設計、文案寫作。
當我們在盯著電腦做一個包裝設計的時候,我們就會反反復復地考慮,我們做的這個包裝它不是陳列在電腦上的,它不是陳列在PS或者AI文件里面,也不是陳列在效果圖里的,它是陳列在貨架上。你這樣去思考的時候就能從包裝的3*5、5*12的這些規格里跳出來,你的思維就能到達貨架上。你就要想包裝的設計,它是服務于競爭的目的的,它不服務于審美,它也不服務于你要抒發什么,它服務于競爭,信息的競爭、溝通的競爭。這個就是貨架。
貨架的特征,首先是信息環境,這個環境是由競爭對手發送的信息,以及我們發送的信息,整體構成的一個信息環境。這是貨架的A面。
貨架的B面是什么呢?這些信息發送出來給誰呢?購買者。
我們在設計包裝時,要考慮競爭對手是怎么樣的,同時我們要考慮購買者是怎樣的。
貨架思維就圍繞這兩個東西展開:一個充滿競爭對手的媒體信息環境,一個有購買者經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