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從小就喜歡閱讀,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就看完了中國四大名著中的三部,進入中學后又很迷世界名著,大多數似懂非懂,但一般都能囫圇吞棗的看完。父親是中學教師,他一天到晚都在忙活著,因為他一個人要想法子多賺點錢來養活我和弟弟。父親書柜里的書不多但比較精,再加上那些小小的借書店(現在街上是找不到了),已能足夠打發我那童年的所有快樂時光。
? ? ?我們這些70后是在對黑白電視充滿好奇但不癡迷的狀態下長大的,有幾年我特喜歡那時流行的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這幾乎讓我在周末不上學的日子里,可以在床上從早上坐到天黑。只是沒成想到了中年后,居然有了寫寫文字的欲望,那應該是年少的積累在此厚積薄發了吧。
? ? ? 那時的學習尤其是中學時代,現在想來是非常悠閑自在的,真是非常懷念那段沉迷在各類書籍的日子。然而,看著坐在我不遠處在燈光下趕作業的兒子,我只能是一聲嘆息!他有足夠的時間來閱讀嗎?答案是否定的!
? ? ?不是世界變化太快,是你步劃太慢。在科技網絡飛速發展,優勝劣汰太嚴重的大環境下,唯有全力以赴的學習,才可以成為人上人。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普遍愿望。但是,作為一個過來人,也曾受過高等教育的母親,我其實還是希望孩子不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分數拔高而拼盡全力。
? ? ? 每個孩子就是一張白紙,是天使,在那一聲響亮的啼哭聲中,它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設防的來到了我們身邊,它需要不斷克服自己那幼弱的心來面對世間種種。在嬰幼兒兒童時期,做父母的我們當然會給予他滿滿的愛,每每看到那一幅幅帶著孩子玩溫馨的畫面時,我的嘴角就會溢出笑容來,這多么的幸福啊。
? ? ?孩子需要學習,并且他也渴求學習知識,需要參入到集體中去。進入應試教育階段后,孩子的時間幾乎都被硬性安排,不然學習有可能落后,在學校有可能不被同伴們同等相待。其實,這些都是父母的思想,甚至把這種思想灌輸到了孩子身上。心智稍微成熟的孩子在學習上知道要用功了,課外活動與補習班一個不落了,因為孩子是敏銳的,他知道成為優等生的待遇是可以得到很多來自大人的褒獎與在人前賣弄的。當然,也確實有少數孩子從小就有了很長遠的志向并為之努力。只是這真是真實的孩子自己嗎!我沒辦法下定義。
? ? ? “很不幸”,我的兒子不是一個優等生,也就是說不是一個成績好的孩子。基于讓兒子能有一個快樂童年的想法,在他小學階段,我沒有刻意培養他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思維,沒讓他去參加很多課外班。只是參加了一些球類運動,寒暑假帶他出去旅游,帶他學習音樂彈彈琴,收集表哥表姐不要的書籍。看他小學三年級出去旅游就能寫下洋洋灑灑七八百的日記,看他9歲時在旅游巴士上當著一車的陌生旅客能順暢地講二十幾分鐘《青蛙王子》的故事,看他彈琴時那專注自信深情的表情,看他做社會實踐那么盡心盡力,對過世幾年的爺爺一提起還深重悲痛的樣子,其實我是真的很為有這樣的孩子而感到驕傲的!
? ? ? ?只是,進入中學時代以來,我的兒子好像不再是那個讓我驕傲的孩子了。他叛逆,拖拉,對自己不喜歡的科目拒絕用功,對父母總是火山爆發,致使我每天生活在水生火熱當中:怕學校老師電話打來,怕他作業完不成,怕看到班級微信群里點名批評。整個初一階段就是這樣過來了。直到上個學期,我發現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必須要找到癥結來對癥下藥。我不斷的看關于青春期孩子的書,不斷在言行上修正自己,也通過寒暑假帶他出去旅游,讓他去參加各類夏令營,給他看勵志電影與名人自傳,終于找到了一些發生在孩子和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問題。
? ? ? ?由此推斷與總結,孩子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他接受與吸取的信息量大于父母,網絡如此發達,電視媒體如此豐富,他的分辨篩選能力與自控力卻達不到。而我們做父母的只是一味的關心孩子的分數(這段外來因素對我的心里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而對孩子成績不好焦躁不安,影響與孩子的正常交流),而不知道好好去學習,更新與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和孩子在思想狀態上達成統一共識。
? ? ? ?上學期過了一半時,發現兒子有了很大變化,他有事就和我講,對學習也采取了積極主動的行動。雖然在期末考試時成績還不是很理想,但我已經很滿足。每個孩子的花期是不一樣的,如果他有了方向與目標,有了積極的態度,遲早會有收獲的季節到來。做父母的不要太迫切,希望值不要太高,只要不時給這棵幼植松土除草澆水……,總會有長成參天大樹的一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