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陪三歲的小外甥玩耍時,他突然用小手指著鞋柜上的花盆問我,“舅舅,為什么花要插在花盆里?”
“因為花很好看啊”
“那一朵不好看。”外甥指著一朵處于枯萎期的花。
“哦,它枯萎了。”
“為什么會枯萎?”
“因為沒有泥土,它不會生長,所以就死掉了。”
“為什么不用花盆種呢?花盆養它就不會死了。”他睜著眼睛渴求的等待著我答復。
“恩……小花是從植物摘下來的一部分,要整棵一起它才能活。”我生硬的解釋道。
“為什么要摘下來呢?不摘下來就不會死了啊。”
我頓時無言語對,總不能回答他:因為花很美,所以摘下來擺在房間里很漂亮吧……恩,有時候我們確實有必要反思下為滿足一己之欲而對其他生命造成的傷害。
小外甥正處于“十萬個為什么”的年紀,有旺盛的求知需求。
閑暇時回想起與小外甥聊天的內容,不禁感嘆,他僅僅通過幾個「為什么」就把審美、植物的生死、甚至對生命的憐憫之心都有了一定的認知。而他此前是沒有任何的認知基礎的,「問題」與「想象」反而讓他快速的構建了一個認知體系。
我不禁進一步思考:為什么人在幼兒階段能有如此驚人的認知學習能力,而隨著年紀增長這種能力反而減弱直至近乎消失?那些認為幼童像張白紙所以學什么都很快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春秋時代的百家爭鳴(現存著作尚有4324篇,發展成自成體系學派的有12家),戰國時屈原的《天問》更被后世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當時物質生產能力相比時下是如此微不足道,依然可以孕育如此絢爛的人文智慧?(順帶一提,我第一次在知乎上提問就是問這個問題,到現在依然沒有人回答)
研究也表明:若論智慧,當代人并沒有比古人有明顯的進步。
我們把東方文化想象成一個人,那個時代也相當于東方文化的嬰幼兒時期,可是它卻以遠超現代的驚人速度成長。
這一切都讓引導我思考:問「為什么」是否人類與生俱來認知世界的「高級學習技能」呢?它能夠引導我們更健康的成長。
另一方面,這種詢問「為什么」的習慣,其急劇衰弱的時間節點恰好與我們畢業后踏入社會的時間高度一致。
問題或許出現在我們的教學模式上,簡單解讀下我們的教學模式:
為方便大家解讀,我把圖簡化,從上圖可以看出,從我們的教材、到老師(或其他輔導書)灌輸的學習方法、到學生記憶的知識(記憶為主),這整個過程基本上都是一個純粹的被動過程。特別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升學考試(無論官方給出的說辭如何,事實上在學生的真實認知中,是把升學考試當做實際目標的),其實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而言,這也是一個極度抽象的目標。沒有清晰的目標,自然就很難找到學習的自我驅動力。
我們為什么要接受教育?
至少在記憶中,我只記得學習是為了考試,考個好中學,然后考個好大學。上個好大學是為了畢業后能謀份好工作。至于什么是好工作,工作的目的與意義則全然無概念的。
在事實上,我們的教育的直接目的就變成了: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而現實世界中:市場環境、工作崗位、內容、工作模式、人際關系……等等所有的因素都是變動的,而傳統教學教材中,包括如今不少的職場培訓或者隱形的雞湯等等,所學一切卻都是靜止的:教材、教學方式、學習方法、職場方法論。
我們用靜止固化了十幾年的思維模式去應對不斷變動的外界社會,這無異于緣木求魚,勢必難以適應。
當然,我們不應該僅僅苛求、指責國家教育制度的問題,畢竟教育體制對國家而言是傷筋動骨的重大問題,必然面臨著來自各界的干擾與壓力,而影響決策的效率。
近年的教學改革也不斷地往前推進了,但目前改革更多的是聚焦于教學經費、擇校亂象、教師管理、學生學業負擔等問題,在我看來,這些都屬于表象問題,尚未接觸到根源問題:為什么接受教育?學習是為了什么?這些問題依然沒有更好的引導。
而作為對學生言行身教影響最大的老師群體,我們可以觀察自己周邊,同學也好,同事也好,真正一流的社會精英,有幾個愿意回到二三線城鎮教書的?
當然,如果我們完全依賴、等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從未考慮過改變自己并付諸行動,那么「我們自身」絕對是第一責任人。
我們是否應該從學前教育前的自己身上尋找遺失的技能來彌補教學模式的負面影響呢?我也是我從小外甥身上重拾這遺失已久的技能,而這個技能只是一個很簡單的:Why ?
大腦和學習領域的專家東尼·博贊認為:比起解決問題,我們的大腦更擅長尋找答案。
采銅在其作品《深度學習的藝術》中也提到過:
一個好的問題,讓我們成為「探索者」,主動地去探求未知的領域,拓寬「未知的未知」的邊界,而不是僅僅滿足于對現成的、邊界明晰的知識的掌握;一個好的問題,讓我們成為一個「獵手」,知識是我們主動去偵察、尋覓、狩獵的對象……
近代不同領域的研究結果都表明:問「為什么」無論對創造活動、學習、洞察本質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或許從本質上來講,我們的人生就是由不斷地詢問「為什么」構成的。
在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三個字:拖延癥。筆者本人對拖延癥其實了解不多,我是在看心理學相關的信息時,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熱門——世上原來這么多人受拖延癥的困擾。
而我自身也許是跟拖延完全相反的典型。我沒體系的研究過它,但在我看來,去掉拖延癥的解藥之一也許是:大而言之,擁有清晰的人生目標,從局部來講,則是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清晰的目標與意義的。
而目標則源自于對問題的提出、思考,以及問題的本質。
或許,人生的一個終極問題便是:我們為什么活著?
通過這個問題,延伸出的幾個子問題:
·什么對我最重要,它為什么最重要?
·我應該把什么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為什么?
·我現在在朝著這些目標前進了么?如果沒有,那是為什么?
……
人生只有一次,每個人都有權利去爭取高質量的人生。
我們通過問「為什么」來為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素描輪廓,然后不斷的尋求答案,由內而外的驅發與生俱來的求知欲,高效的為自己的人生填充獨一無二的斑斕色彩。
拭目以待吧。
共勉。
不嘩眾取寵,不迷信權威,不負此生。
****鄭重聲明:本文僅提供簡書鏈接轉載,其他正文轉載請務必征得本人允許,否則視為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