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時,說實話,一開始的過程是很難受的。除了要接受俄國人長得令人發憷的名字之外,其實去理解和梳理里邊的法律關系和審判程序也是很費腦子的。不過,一部了不起的作品絕不會一直限制你的想象。列夫托爾斯泰之所以偉大,是他懂得如何去把問題細致化、本質化和深刻化。所以,在忍受了一開始稍微有點枯燥的閱讀過程之后,我開始越來越期待接下來故事的發展。無疑,我被深深感染了。
回想書中的細節,再細細品味,其中有不少地方是回味無窮的。在《復活》中,令我最敬佩也是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當中對人性轉變的過程的描寫。尤其是對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心理描寫,可謂是非常細致和貼切的。從他作為陪審員再見馬斯洛娃起,他的心理就一點點開始變化著。在托爾斯泰筆下,我們可以清楚地把握任何主人公心理的轉變。其中有準備犧牲的決心、有干脆逃避的麻醉、有舒適誘惑下的動搖,也有克服各種阻力的艱難說服。這些內心所起伏的波瀾,都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波折,越是不夠堅定,就越是貼近真實。其實,我們清楚人性,也清楚“并沒有一蹴而就的堅定”的事實,那些對主人公描寫得一開始就什么也動搖不了的想法,其實毫無真實可言。在托爾斯泰筆下,女主人公也秉承著這真實性。身處絕境的她,在面對曾經一手促成自己悲劇的人的救贖時,根本不存在什么感恩戴德的接受。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根本無法捕捉兩個人關系發展的脈搏,這就更激發了你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這也是我最初堅持閱讀的理由。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單純地以為談情說愛就是主線,那么我們都錯了。書中除了心理描寫之外,對各種層級之間虛偽的行為也作出了相當夠味道的描寫。在這個圈子里,在沙皇舊時期的貴族氛圍之下,你會發現有很多形形色色的虛偽的人。這些人處于剝削階級,以各種不一樣的面孔和不一樣的信仰出現在主人公接觸的視野內。這些人和一些可有可無的無意義的外部形式一樣,尖銳地反映著那些本就自私的和不得不自私的群體。其中,在“司法腐敗”,大概可以這么稱呼,這樣的氛圍下,一張疏漏的審判令、一件原本結果并不重要的案子,就這樣一層又一層地向上傳遞著,一步步向我們揭開那些上級和上級的上級所演變的荒唐。在整個虛偽的背后,雖然作者只字不提,但我們閱讀的每時每刻都能切身體會到一種無形的可怕的力量。或許是人性本源,又或許是制度使然,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在書中,在我看來托爾斯泰并不把立場放到貴族或者農民的任何一邊,他只會為真正善良的人打開大門。就像書中使然,女主人公,是個賤籍妓女,而男主人公,則是個曾經也迷失犯錯的地主。托爾斯泰不肯定農民,因為農民也不乏愚昧,他沒寬容貴族,因為貴族也不乏糜腐,他所表達的“復活”,大概是一種反思,是一種不論什么階級都需要的反思。當我們都無法得到完美的解決方案的時候,首先要重新洗滌凈化我們腐蝕的心靈。這大概也是結尾會出現《馬太福音》的緣故吧。
可能沒讀過《復活》的朋友更關心男女主角的結局吧。對于這個,我只說一句,那就是當我讀到最后的時候,我發現結果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我享受這種意料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