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有一個KIPP學院,入學的學生是在附近的學區隨機抽取入學的學生。這所學校的學生,75%的孩子都是六點以前起床準備上學,下午五點放學,作業寫完大概晚上十點到十一點左右。
你會不會覺得這個學校很魔鬼?可是,這所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單親家庭,90%的孩子都參與了政府的免費午餐計劃,意思就是,學生都是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
而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能考上大學的,少之又少,而KIPP學院的孩子,考上大學的比例是60%左右。
差別在哪里?
美國的一家機構做過一個試驗和測試,發現,每年的學期末,貧困家庭的孩子和富裕家庭的孩子的成績差距不太大,而且貧困家庭的孩子的成績甚至還優于貧困家庭的孩子。
可是,暑假過后,入學的時候再進行測試,發現富裕家庭的孩子的成績大幅提高,而貧困家庭的孩子的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還降低了。
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變化?變化來自于,富裕的家庭能夠更加合理的安排和規劃孩子在暑假的時間,會安排豐富的學習時間和業務活動。而家庭貧困的孩子,大多的暑假時間都是用在玩、交朋友和看電視中。
所以,日積月累,差異就會更明顯了。
還有就是,不要以為只有我們國家才想著為孩子減負,美國也是一直這樣想的。
可是他們后來發現,總體科學知識和閱讀成績好的前幾個國家,全都是在校時間最長的。所以,美國也在重新制定他們的在校時間。而TEEP學院就是其中的一個教育改革的樣板,并且還在不斷的擴大。
當然,這所學校是從小學五年級之后開始招生的。
用我自己的例子來做個說明吧,我上初二的下學期,學校開始實行了一個學期的減負,英語單詞好像是最多只能抄寫5遍。(以前老師要求是寫20遍)數學只能布置5道題。其他的要求忘記了。
是的,我們減負了,可是家長并沒有任何的改變,學校也沒有想過減負之后多出來的時間讓學生來做什么。所以,初二下學期我們減負的后果是,大家做完作業后都有時間來看《倚天屠龍記》了,然后第二天早讀的時候互相討論劇情。
現在有很多的育兒理論都是告訴父母,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可是,快樂的童年難道就不可以讀讀繪本?玩玩數學游戲?做做科學實驗?
我想大家不僅僅想讓孩子擁有的是一個快樂的童年吧?大家更希望孩子有個快樂、健康、自信的身體和人格,并且在未來具有競爭力,能很好的應對未來的一切困難和挑戰吧?
所以,不要光喊著,要給孩子減負,要讓孩子快樂,而是,想想,我們可以做到多少?我們是不是能夠做的比老師和學校更好更專業?
如果不行,那還是把教育孩子的任務還給老師,你就別跟著瞎摻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