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
非常典型的一本盛名之下不過爾爾的勵志類型暢銷書,讀之前沒抱特別大期待,結果反倒是從有些觀點中收獲了一點思考。可能這也就是期待越高失望越高的反作用吧。
全書分為八個章節,分別從安全感,興趣,成功,職場,不公平,父母壓力帶來的作為孩子的不幸福感以及嘗試共七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拆掉思維里的墻。
其第三章名為心智模式,實際就是把思維模式/思維定式換了個叫法,而所謂拆掉思維里的墻,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最多的要學會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
整本書的論點雖然是老調重彈,但有些部分的觀念還是值得一提的。
首先是關于安全感&興趣,這兩個部分我個人認為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前者特地列了一篇名為“為什么美女大多不認路”的章節,加之后一節談到為什么人們不愿意接觸新事物,開發新的興趣,都擺出了一種“我覺得我不會/做不到,所以我永遠不會”的死循環模式。我更傾向于把這種情況歸因于人們不愿意脫離自己的舒適區的情況(恩也有可能單純就是懶),而非書中所強調的這種轉換視角的主題。
但在讀這張的時候也警醒了我自己,明知不會,還賴著不學只靠依賴別人的話,確實是永遠都會不了的。比如自己想弄的公號,想學的摳圖等等等等。而相應的,對未知的不安也會隨著自己果決地跨出舒適區而破除,即,說破了嘴皮的安全感要靠自己給自己。
第六章談社會中的不公時有提到一種現象叫“受害者情形”,這個情形下有兩種角色,我傾向于劃分為會摔鍋的和不會摔鍋的,即前者會推卸責任而后者不會。前者總是通過道德綁架的方式,擺出一副“我能怎么辦,我也很絕望啊”的態度,進而能夠推諉掉責任,可這種人的結局用,作者的話來描述就叫:“對生命的屈服有很多種,最可怕的是那種喜歡被奴役的。”其慘況不言而喻,畢竟我感覺是不治之癥了。
而后一種更符合大眾的境遇,比如有同學找你參加一個競賽,你的知識水平充其量只能查查資料打打下手,真正討論拿主義的時候完全插不上嘴(比如需要專業知識),那如果討論的時候必須要求你出席(假定你真的完全什么都聽不懂,不會有任何收獲),你此時可能就淪為“受害者”了。大伙多數會選擇逆來順受然后百無聊賴的劃上一兩小時的水荒廢一下美好的周末,其實這種時候你本可以轉換思維模式,勇敢的提出自己所能貢獻價值的方式,通情達理的人是會采納你的提議放給你自由的。這樣就可以把情況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再淪為一個受害者,而是去做一個掌控者。
再概括一點來說就是,真正人生get fucked up的時候,要去想辦法,而不要可了勁的吐槽抱怨。
對待父母所給的壓力這節大致思想相同,但其提出的一個觀點很使我受益。就是在你有意識到某種情況下自己的思維模式/定式是怎樣之后,要及時判斷其是否合理,并相應的提前做出反饋和調整。書中舉的例子是跟父母打電話,不禁讓我想到自己之前搞砸一些事情打電話給吐槽(哭?訴)的時候,會被他們的老生常談所惹的不耐煩,進而不歡而散。其實我對這種情況是完全有所預見的,那么為什么不再撥通電話之前就告訴自己,萬一遇到爸媽講道理,就算不聽不聽,也要耐住性子控住脾氣呢?
最后一言以蔽之,要想拆掉所謂思維里的墻,就要先做到正確認識自己在特定情景下的思維模式/定式;然后盡量在事情發生之前做出假設和調整預案(先知先覺),如果是后知后覺的類型就要學會在事后反思;最后達到一種不需要刻意調控,也能有正確思維的境界。即所謂不知不覺
Hope this will help.
Thx for your time.
本文已在版權印備案,如需轉載請訪問版權印70215449
https://101705120006232.bqy.mo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