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過一段關于味道記憶很深的文字,說人年輕的時候往往口味清淡,年紀越大口味越重,年輕時候愛好清蒸魚,上了年紀就會喜歡麻辣魚。文字風格頗為個人趣味,當時對這段文字十分不解,后來看到相關資料,才曉得隨著年齡漸增,人的味蕾敏感度會降低,嗜食重口也和發泄情緒壓力有關。
最近回家,發現母親做菜突然變得咸齁,她自己不覺得咸,甚至還覺得沒味兒。她本身患有“三高”加心腦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慢性病,對這個變化我特別擔心,便去咨詢醫生查閱資料,小時候儲存腦海里的這段話也隨之冒了出來。
我因為得過嚴重的胃病,曾經有忌口四五年的歷練,至于現在任何口味的菜式竟都能坦然入口,甚至常常不自覺做出些被稱之“黑暗料理”的美食,自己也是甘之如飴。
我對于味道的記憶遠不及對色彩形象的記憶深刻。留在心里不舍的味覺記憶竟是兒時最樸素的菜和主食的原味兒,西紅柿的味道,雞蛋的味道,米飯的味道,蘿卜的味道,饃的味道。。。。。。現在吃到的食物本身似乎都沒有自己的味道了,難道是因為大棚菜蔬種植的能量都來自營養液而非具備完整生態鏈的各種益蟲害蟲的原生土壤嗎?
食之無味,心疲怠矣。對其他各種人事物更無甚嗅覺敏感,搜腸刮肚掃描一番,竟然找不到關于喜歡過的人的味覺記憶,倒是少女時代倆仨閨蜜的體味還猶然若存。
今年恢復運動之后,開始覺得飯香,堅持運動,繼而身體萌生想要吃肉的欲望。于是,素食幾年的人歡喜開葷。想來,從前的日子也是過得清心寡欲,對自己抑制苛刻,雖不及《素食主義者》里面的主人公那樣程度,多少對她的處境和心理狀況還是可以理解三分。在有著家暴習慣的父權家庭里長大,恭克拘謹按部就班,從未活出過自我和個性,跟一個自私平庸的男人結婚,備受父權家庭文化的抑制,終于有一天她的生活不再受壓抑所驅,而是變成受幻想癥趨勢,對所有充滿了生命力的人和食物無比恐懼心生厭嘔,扔掉家里所有的肉,拒絕性生活,直到整個人枯萎成一株似乎隨時會碎掉的干草,是的,她說,我很快就會變成植物。